很多學生認為物理非常抽象,很難學,但又一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有一些同學上課認真聽講、課下仔細看書,平時多做些題,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為什么呢?我認為是大家忽視了“思”與“問”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
物理并不象有的科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有的同學遇到物理題目,連讀了幾遍也看不懂題目的意思,這說明他看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去想,沒有形成需要的物理模型。有的學生學習非常認真,老師講的內容聽的很仔細,能很完整的筆錄下來,但遇到同種類型的題目仍然不會,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類同學只是機械的記憶老師講的內容,而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加工,消化吸收,沒有真正的想通其中蘊含的物理規律,解題的方法和技巧。
物理學內容來源于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物理題型靈活多變,光靠死記硬背是沒用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等。
比如在解習題時,學生應在讀題過程中,學會找出題目中的條件,包括隱含條件等,可以把條件先寫在草紙上,弄清題目要求解的物理量。然后通過題目給出的條件聯想有關的物理規律、公式、模型等,把這些有可能用到的公式呈現在草紙上,這就要求對基本的概念、規律、公式等必須記熟,搞清物理過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再從這些規律、公式中分析找出解決該題目的思路,久而久之,能力自然就有了。
做學問一是“學”,更重要的還要“問”。有的同學自尊心比較強,很愛面子,甚至有的同學錯誤的認為,誰向老師問問題誰就低人一等,就不如其他同學學的好,怕同學取笑,怕老師挖苦,因而沒有勇氣向老師請教問題。時間長了,這些同學不會的問題越積越多,學習障礙越來越大,逐漸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成績自然越來越差。
另外,有的學生有時遇到一道計算題,苦思冥想半個小時,仍然思路很不清晰,但還是非常執著,大有不解此題不罷休的勁頭。我認為出現這個情況大可不必再浪費時間了,不是沒有解題思路,就是思路鉆了死胡同,這時應及時請教老師,指點迷津,你會豁然開朗,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印象也會十分深刻。在解題過程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對題目的條件可以不斷的改變,運用思維變式解決問題,做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角度地處理問題。適時的“問”可以避免走彎路,提高學習的效率。
當然“問”必須是在“思”的基礎上的“問”,那種不假思索就盲目的“問”是要不得的,那樣逢題就問的做法,只會養成懶惰的學習習慣,不會獨立思考,缺乏對問題的理性認識,時間久了,一遇到物理題就不知從何下手,就不會解題了。
物理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正確的處理好“思”與“問”的關系。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提高。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地思考,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中進步,在“問”中升華。
物理教學中的問與思
時間:20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