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葉翠微說:“我們是凡人,不是大智慧家。我們只是選擇平靜地對待學生,老老實實把學校辦成最本色的學校,排除一切干擾,真正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只有當教育者的心擺脫了急功近利,他才能看得更遠。他的學生才能走得更遠。
正所謂,大氣者,方能成就大器。
“基礎教育不是一個‘變現’的階段,而是一個‘儲值’的階段”
多年前,到浙江青田的一次參觀,讓葉翠微感悟頗深。
那里是中國石雕之鄉,有不少工藝美術大師,也有很多國寶級的作品。葉翠微問一位泰斗級的老先生:“您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件’”老先生用手指了指,那是一一個睡美人,靜靜地躺在角落里。
在葉翠微看來,那是一塊幾乎沒有被雕琢過的石頭,可它卻是大師最得意的作品。
不過度雕琢,反而是最好的藝術品。
葉翠微對其中深意反復思考,心靈受到很大觸動: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果過度雕琢,留下過多的人工痕跡,對學生來講是福還是禍?我們不妨選擇平靜地對待學生,給學生最本色的東西。
2000年,葉翠微出任杭州二中校長。一上任他就提出:
高中3年,要扎扎實實地給學生打好三個基礎。一是身體基礎,健康第一;二是品德基礎,做人要寬容、陽光、向上:三是學習基礎,知識要扎實思維要敏捷。
雖然杭州二中高考成績居全省第一,可在葉翠微眼里,升學率的幾個百分點并不能說明什么。他的目光,落在比高考成績更遠的地方——在那里有學生一生的發展。
這3年對學生是短暫的,叉是關鍵的,要抓住他們成長的關鍵期,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這就如同種水稻,在揚花抽穗前如果沒有夠肥料、打好底子,就會造成減產哪怕后面肥施得再多,也無濟于事。
考入杭州二中的學生,多數學習成績優秀,有的甚至在某一領域表現出相當的天賦。
對此,葉翠微保持著一貫的冷靜,他曾多次找班主任和家長談話,提醒他們在高中階段不要過分發展學生的“長板”,而應該注重發展他的“短板”。
基于這樣的考慮,在杭州二中不允許加班加點,不允許在周末和晚自習補課,更不允許進行瘋狂的強化訓練和過度開發。
學生在高中3年里有充分的時間鍛煉身體、接觸社會,有充分的自由看看課外書、寫寫詩、唱唱歌,或者做一些只有這個年齡才會做的夢。
就像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學生裘東盈,數學及計算機能力突出,同時她又是學校運動會200米銀牌及4×100米接力賽金牌獲得者還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在全國化學奧賽中獲銀牌的學生楊奇,是班級排球隊隊員,還是學校孑詩社社長,在校報上發表過許多詩作:2006年獲得全國“小小科學家”稱號的學生張維加,雖以理化見長,卻酷愛先秦歷史,曾以一首《頌古風》獲得全省征文比賽特等獎,這樣的學生,在杭州二中的校園里并不鮮見。他們的成長順應天性,真實而自然,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把力氣用足,在一些愛好上“浪費”了時間。而事實上,這恰恰促成了發展后勁的積蓄。
“不急于把學生‘變現’,這是我們的天德。基礎教育不是一個‘變現’的階段,而是一個‘儲值’的階段。什么時候可以‘變覡’,是他走人大學或走向社會之后,在遇到大師、高水平的學術團隊和工作平臺的時候。”葉翠微說。
2007年的北京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邀請了全國十所中學的校長,葉翠微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位。“這不是因為我有多大本領,而是因為我的學生在北大成長得非常好。北大對他們的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欣賞。”
葉翠微常對教師們說“板凳要坐十年冷辦學要看十年后。”
他的話,正逐漸在現實中得到驗證。
“讓一個有缺點的人走在校園里,天不會塌下來”
每個新單元開始的第一節課,是汪云帆老師最喜歡上的一節課,也是學生們最期待的一節課。
盡管在這節課上,將有不少于40個新單詞,等待著學生去初步掌握。
如此艱巨的任務,卻每每在談笑之間,輕松完成。
“之所以感到輕松,是因為完全由我發揮。怎樣講,引^什么內容,完全從我的意愿出發。”汪云帆說。
2005年,她從德國留學回來,舍棄了眾多選擇,來到杭l州二中擔任英語教師。憑借著對歐洲歷史及文化背景的深人了解她采取了迥異于傳統的教學方式。
她把每個單元所有的新單詞集中起來,用一節課時間講授。對每個新單詞,她幾乎都能講上一段故事。有的單詞本身就有歷史色彩,如“血腥瑪麗”(Bloody Mary),她會從英國兩代女王的故事講起。有的單詞可以從構詞法的角度來講,這個詞是從德文過來的,那個詞是從法文過來的,是怎樣演變的:還有的單詞,她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談談用途,這個詞可以用于點菜,那個詞可以用于問路……
一節課下來,即使學生沒有完全記住這些新單詞,也會對老師的生動講解留下深刻印象。隨著后面講課文時的不斷重復,記憶會不斷強化,直至牢牢記住。
這樣的課,對師生雙方而言,都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同樣是年輕教師,教數學的蔡小雄老師也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在每個章節的第一節課,他通常不上新課,而是直接測試然后根據測試結果確定教學節奏,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他就不再講了:學生掌握不了的,他才著重講解。
“不能培養學生依賴老師,要培養他們自學,有的學生,讓他自己走,他會走得更快、更好。對于落后的學生,需要單獨指點。”蔡小雄說。他在課堂上講得很少,而且3年多沒給學生布置過作業了,學生照樣學得很好,
很多到杭州二中參觀學習的人都禁不住慨嘆:這里每節課只有40分鐘,還不能補課,而學生卻那么出色,就是因為老師們手里掌握著“絕招”啊!
問題在于,為什么那么多教師、包括年輕教師,都能有一手駕馭課堂的“絕招”呢?
現象的背后,一定隱藏著一些本質。
對此,葉翠微校長的解釋只有一句話:在杭州二中,老師們擁有自己的精神自由和職業尊嚴。他說:“校園是人的校園。人要有自由和尊嚴,他才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才能樂于做他的工作。”
2000年,杭州二中從老城區遷到郊區,由于路遠,許多老師上班花在路上的時間增加了一兩個小時。有些老師就在沒有課的時候遲到一點,或早點回去。有人向葉翠微建議:買一個打卡機放在校門口,誰何時來、何時走就能一日了然。
這個建議被葉翠微當場否決,他說:“打卡機實行的是工業文明下把人當作物的管理,而不是對人的管理。”
“當一個老師帶著緊張的情緒走進課堂,他還能靈動嗎?還能平和嗎?還能有愉悅的情感嗎?要讓老師存課堂上展示他最民主、最平和、最能讓學生接受的一面,就必須讓他平靜下來,放松下來。”
“讓一個有缺點的人走在校園里,天不會塌下來。”葉翠微說,如果一個學校的老師被管得戰戰兢兢,生活得不夠優雅、從容,這個學校就沒有足夠的魅力。在他看來,小節問題不是老師們的核心形態,他們的核心形態只表現在課堂上,只要他有獨特的方式讓學生喜歡,有深厚的學識讓學生佩服,那就足夠了。
像很多校長一樣,葉翠微也喜歡聽課。不過老師們都知道,在課堂上出點小錯,甚至出點結巴、卡殼之類的洋相,校長是不會在乎的。他唯一在乎的是,教師是否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是否使學生的認知狀態、心智狀態發生了真實的變化。
“我永遠只看主流。”葉翠微說。
校長的大度和大氣,讓老師們有安全感,更讓老師們感受到自由的愉悅。他們想說就說,想干就干,自信從容,神采飛揚。
就拿語文學科來說,在同一個知識目標、情感目標下,學校沒有統一的進度要求,也沒有硬性的篇目要求,老師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畢竟,對于美的欣賞,每個人的理解都各不相同。”語文教師陳婕說。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在新教材中不是必修課文,可陳婕卻堅持,一定要給學生上好這節課。“如果學生在這里見不到普希金他可能再也見不到普希金了!”
課上得很投入,也很成功。陳婕在課堂上流了淚,許多學生也流了淚。
有人可能會說:高考的時候,淚水是沒有用的,不會加分的呀。可陳婕卻認為,學習語文不是用來考試的,考試的東西學生很快就忘記了,但靈魂的觸動會讓他一輩子記住。
“對這樣的課,我們校長一定不會說:喂,這個考試用不上!正相反,他一定會為我鼓掌。在課堂上我們是完全自由的,包括選擇的自由,也包括創造的自由。”
不要低估了自由的價值。杭州二中眾多個性鮮明的教師,眾多閃爍著靈動與智慧之光的課堂皆源于此。
“不僅要有一等的人品和一等的學習能力,更要有一等的體魄”
今年2月1日,杭州迎來了一場多年未遇的漫天飛雪,那一天,也是杭城中小學生正式開始放寒假的日子。
在杭州二中的休業式上,校長葉翠微對學生們說:“父母為你們準備的年夜飯,肯定是非常豐盛的。但是我還希望你們能好好享用一頓運動大餐,在雪天里打幾場雪仗、走幾回遠路,挑戰自己的體能!”
“特別是男生,我希望你們要有男子漢氣概,要有狂野的生命力!”
話音束落,就被淹沒在一片如雷的掌聲與歡呼中。
對于體育的重視,讓葉翠微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人。
“我們為什么辦學校?不是為了獲得榮譽,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經過3年的高中生活,不能給學生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就失掉了辦學的終極目的,是最大的本末倒置。”
他常向老師們談起,幾年前他去美國考察,發現費城附近一所規模不大的中學,竟擁有兩個足球場、兩個美式橄欖球場、一個體育館以及大量的籃球場。教學樓被這些氣勢宏大的體育場館包圍在中間,成為一座孤島。
強烈的視覺沖擊給葉翠微帶來心靈的震撼。他說,學校設施背后,是西方人對生命內在質量的充分尊重,這非常值得學習。
對學生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是葉翠微一貫的主張。每當新一屆學生入學看到一些孩子戴著厚厚的眼鏡或者因為缺乏鍛煉而過于瘦弱,葉翠微會感到心里隱隱作痛。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孩于,要看重學習,更要看重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一等的人品和一等的學習能力,更要有一等的體魄。”
在杭州二中,體育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上。
數年之前,杭州二中的體育課教學就已經實行大班小課制,設立了籃球、排球、足球等專項班,著重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會玩了,才能喜歡玩。每天下午4點到6點,學校一律不安排課,讓學生們在沸騰的球場上度過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學校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籃球聯賽,那是校園里一場盛大的節日。
每個班級要選出12名正式隊員,還有各具特色的拉拉隊,每次比賽幾乎都是“傾巢出動”,先是淘汰賽,再進行單循環賽,激烈的比賽要持續一個月左右。
最后的冠軍杯,由葉翠微校長親自頒發到獲獎者手中。
作為班級的巨大榮耀,那個獎杯總是被放在班里最顯眼的地方。
而在每年的秋天,學校還要舉行足球聯賽和排球聯賽,加上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的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各糞比賽,校園里一年到頭賽事不斷。
即使到高三備考階段,學生的運動量也沒有減少,每周反而還要再增加兩節活動課。很多已經畢業的學生回憶母校時,最懷念的還是體育課和體育活動。
學生運動量上去了,體質得到普遍增強。在去年的杭州市高中排球聯賽上,杭州二中排球隊雖然沒有一個特長生,卻拿到了冠軍。在一些足球、籃球、健美操比賽中,他們也穩居前列。
不僅是學生,對老師們,葉翠微也提出: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學校專門撥出一筆“教師健康資金”,“老師出汗,學校埋單”。
每天上午10點,行政辦公樓一聲鈴響,校領導帶頭,老師們不論男女老少一起涌向體育館,握起球拍,轉動身軀,像是又回到了學生時代。老師們成立的登山、籃球、羽毛球、太極拳、釣魚等俱樂部,各擁有一批“鐵桿”成員,每逢周末、節假日,活動開展得十分紅火。
到期末,學校還要在教師中評選出“鍛煉之星”,予以獎勵。
葉翠微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是一所讓師生回歸健康和快樂的“本色學校”而不是對學生考試成績洋洋得意的“功利學校”。這樣一所學校,需要“校長真心愛教師,教師真心愛學生”,真正以師生的健康快樂、持續發展為辦學目標。
在杭州二中的校園里,我們看到了這一理念的生動演繹。
“老師,葉校長請我們坐在真皮沙發上開座談會”
2007年,杭州市校園文化節。
杭州二中搖滾樂隊的出現,引起了觀眾們一陣騷動。這是一支“真刀真槍”的搖滾樂隊!吉他、貝司、架子鼓、電鋼琴、合成器,被學生們逐件搬上舞臺。
在12支晉級決賽的隊伍中,他們是唯一不采用伴奏帶而以樂隊現場演奏的,也是唯一演唱自己原創歌曲的。
雖然最后只拿到了第三名,但他們卻憑著兩個“唯一”,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支樂隊是兩年前由學生自發成立的,目前有14個正式成員。
“這些學生非常熱愛音樂,彼此興趣相投。樂隊就是從他們中間自然生長出來的。”音樂教師周美娟見證了樂隊成長的整個過程,“剛成立的時候,學生從自己家拿來了吉他、貝司,只有架子鼓是新買的,花了3000兀,”
譜子不好找,學生們就一遍一遍地聽錄音,把譜子記下來,自己找時間排練。他們還嘗試著創作了不少作品,從作曲、填詞,到編配和聲,都由自己完成。
2007年,他們在學校里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受到同學們的熱烈追捧,一時間,樂隊成員成為校園里備受祟拜的偶像。
不久,葉翠微校長在貴賓室專門舉行座談會,用最高禮遇向他們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賀。樂隊的貝司手小炫開完座談會回來,激動地一把拉住班主任王彩芳:“老師,葉校長請我們坐在真皮沙發上開座談會!”班主任說:“那說明你們把校長給打動了!那個真皮沙發,連老師我還沒有坐過哩。”
學生在藝術素養上的每一點成長,就是這樣牽動著葉翠微的心,
“學生的藝術素養,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只會解題,沒有高雅的情趣、高貴的氣質,他是走不遠的,”葉翠微說,
在十七八歲這個愛做夢的年齡,誰能沒有一點藝術夢想呢?固然只有極少人能最終成為藝術家,但這段時間獲得的藝術體驗和熏陶,對他將來成為一個情趣高雅的人,會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
葉翠微愿意盡他的力量,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藝術、接觸經典。
2007年4月,杭州二中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合作建立了“愛越基地”。
讓包括越劇在內的傳統藝術走進校園,一直是葉翠微的心愿。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專業精英,更需要忠實觀眾,葉翠微希望,通過近距離的體驗和接觸,在學校培養出“愛越一族”。
根據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的承諾,劇團為學生安排了10堂越劇選修課,由劇團的名角為同學們講述越劇發展史、劇本賞析等課程。同學們可以在課上學一學如何甩水袖、舞扇子,唱一回賈寶玉和林黛玉還能穿著越劇團提供的服裝道具,在學校的文藝晚會上“過一把演出癮”。
越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引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和熱情,這讓葉翠微受到鼓舞,他決定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越劇已有百年歷史,現在。讓我們的學生發揚接下來的100年吧。”葉翠微說。
他認為,高中的藝術教育,應當尊重每個學生的夢想,肯定每個學生的夢想,對學生的興趣和天性因勢利導。
當多年以后,學生駐足回望這段歲月,能發自內心地露出微笑、流連忘返——那就是葉翠微所追求的境界。
“現在學著做小事,將來才能成大事”
2007年夏天,杭州的氣溫高達攝氏40多度,格外悶熱。
盡管是暑假期間,但高二學生徐凱琳卻一點兒也投有感到輕松。整個暑假,她都在烈日下奔波,目標是給他們的校刊拉到5000元贊助。
這本名為《桃李》的純文學刊物,是文學社50多位社員一個學期的心血,
“以前都是學校出錢印刷這次,團委的傅蓉老師建議我們拉一點贊助,自己解決問題。”
徐凱琳是校學生會公關部部長,她要和同學們一起去做這件從沒有做過的事情。
公關部的20多位干事,分作5個小組,大家分頭行動
“一開始,我們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周邊的幾家餐飲店
我帶的小組就先后聯系了五六家。我們跑到人家店里,跟老板說,我們的刊物在本校是人手一份,在另外幾所重點高中也有贈刊,會有效益的。”
徐凱琳用手比劃出巴掌大的地方,“在刊物的封底,我們有這么兩塊廣告位置,彩色的。我們覺得,這應該很有吸引力。”
沒想到,他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碰了釘子。老板們都認為學生沒有什么消費能力,所以不肯出錢。
在放棄了對餐飲店的希望之后,學生們開始轉戰其他行業,他們瞄準一些在學生中流行的飲料和營養品,覺得廠家一定會對他們的刊物感興趣。
“我們一家家去談,碰過釘子了,才慢慢學會怎么跟人家談價錢。”最終,在遭遇了數不清的拒絕之后,他們拉到2000元和3000元兩筆贊助,成功地做成了有生以來的第一筆“生意”。
有了這來之不易的5000元,經費問題迎刃而解。秋季一開學,1500冊印刷精美的校刊就發到同學們手中。
杭州二中團委書記傅蓉為自己的學生感到自豪,她說:“學校不是拿不出這筆錢。但這是一個鍛煉的機會,可以讓學生接觸社會,嘗一嘗被拒絕的滋味,學會與人打交道。現在看來,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目前,杭州二中共有25個學生社團,有環保社、孑詩社、漢服社、插花社、街舞社等等,成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接受鍛煉的重要平臺。
有一位剛從外地調入杭州二中擔任班主任的老師,曾找葉翠微當面提過意見:“現在學生的活動這么多,耽誤了學習怎么辦,”葉翠微回答說“學生在高中階段,一定要接觸社會,一定要學習做小事。現在學著做小事,將來才能成大事。”
在校長的直接倡導下,杭州二中學生社團戰線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新的社團產生,大量的社團活動,意味著要占據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有人奇怪:杭州二中的學生不補課,活動又多,可每次高考都是省里第一,這是為什么呢?
在高三年級主任陳鈞看來,學生之所以能考出好成績,恰恰得益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他說:“如今的高考越來越需要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是協調的、互相促進的,不能通過強化訓練來突擊提高其中的某一種。”
“社團活動從表面上看是浪費了時間,實際上卻提高了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像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在高考中,這些能力都是必需的。”
在更加強調綜合素質的各大名校自主招生中,杭州二中學生的表現非常突出。離2008年高考還有兩個月時間,高三學生中通過自主招生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00名。
在應考國外名校時,這種優勢就更為明顯。
高三學生俞俊杰今年共申請了耶魯華盛頓等16所美國大學,參加了8場面試。“在這些面試中,沒有一個考官問過我的學習成績,他們多數會問:在高中你最喜歡做什么?你最難忘的經歷是什么?”
這些問題讓俞俊杰感到放松。
他曾經擔任校學生會社團部部長,有進行“成功改革”的經驗。為了讓社團活動更加活躍,他重新起草了社團部章程,采取了更加寬松靈活的管理方式,之后學校社團數量由8個增加到25個,各項活動也越來越紅火。
當他把自己這段經歷講給考官們聽時,考官們的臉上露出了微笑,有幾位還當場表示了贊許。
前幾天,俞俊杰剛剛接到3所學校的offer(錄取通知)。“我最心儀的耶魯大學還沒有結束招生。”他說,“我要等耶魯的結果再作決定。我對自己很有信心。”
“不論國內外,將來的人才競爭不僅在于學習成績,更在于實踐經歷,在于服務社會的精神和能力。這是一個發展趨勢。”葉翠微說,作為辦學者要有長遠眼光,要順勢而為。
每一種發展的可能都應該受到尊重
2006年10月22日是個星期天。
傍晚,杭州二中的校園里來了一位貴客——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發現者詹姆斯·沃森博士。
第一次與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學生們很激動。
有學生問:“是什么使您一生致力于生物學研究?”
“好奇。”沃森回答說,“小時候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直到20歲,我才發現自己還有點聰明……”他的風趣引來一陣笑聲。
“您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生最應該做些什么?”
“不要做太困難的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
……
大師的話。讓葉翠微和老師們思考良久。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成長方式,有他獨特的發展過程,高中階段的學生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每一種可能,都應該受到尊重。特別是,當學生偏離了師長事先設計好的路線,就更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和包容。
在趙嵐老師班里,就有一個很特別的學生。
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很不好。他上課從來不聽講,常常打瞌睡。晚自習時別人都在復習功課,他卻總是埋頭看課外書。
他在看什幺呢,有一次趙嵐湊近一瞧,竟然是《資本論》!
學生的媽媽對趙嵐說,兒子是個“另類”,對歷史和經濟學很感興趣。他經常半夜起來,在院子里對著星星發呆,像是在思考什么。
而同學們則反映,他知識淵博,幽默風趣,能打一手漂亮的網球,號稱“酷哥”。大家都喜歡跟他做朋友。
真是個奇怪的學生!他不是不愛讀書,只是不愛讀那些不感興趣的書;不是不愛思考,只是不愿去思考那些不感興趣的問題。
“在我以前工作的學校,這樣的學生屬于嚴重的‘問題學生’,會被打入另冊。調入杭州二中之后,我的觀念改變了很多我感覺自己能理解他。”趙嵐說。
“終究來講,還是要以人為本,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只要他身體健康、對生活充滿激情,只要他有自己的興趣特長到了社會上就一定能成人。”
“學習成績沒有那么重要,說明不了太多。很多有成就的人,在學校里成績也不好。”
在課堂上,趙嵐允許他做自己的事,還給他推薦了一些有價值的書。她去做其他老師的工作,讓他們不要過度干涉他。她與快急瘋了的家長溝通讓他們不要放棄孩子,要順應他的發展方向。
趙嵐相信,學生在他所感興趣的領域,一定能學好。
果然,學生沒有辜負她的期望。現在他在加拿大讀書,發展得非常好。他的奮斗目標,是進入一所著名大學讀經濟學。
“為什么一定要他的分數呢?在分數之外有更值得重視的東西。”趙嵐說,
在任何學校、任何班級,總是有一些學習成績落后的“個性”學生。在杭州二中。他們有一個更寬廣的自主發展空間。他們與其他的學生一樣,有陽光、自信的青春面龐,有一樣活躍的身影,一樣健康的心靈。
要想在浮躁的社會中做優秀的教育者,需要一份心境的純粹。葉翠微和老師們一起堅守著一份教育者的良知,一份從容的風范。
在杭州二中的校園里,見不到標語,也見不到口號。雪白的墻壁上,懸掛著自1899年創辦以來,學校各個時期的老照片。
在那些發黃的照片上,有低矮破舊的老校舍,也有身穿長衫、面色凝重的辦學先輩。百余年來,歷經戰亂、饑荒、遷移,先輩們把“立志、努力、為公”的校訓一代代傳承至今,
每天上班的時候,葉翠微都要一張、一張地從這些照片旁邊走過,“對照先輩辦學的癡迷和投入,我總在提醒自己,要堅守教育理想,不浮躁,不跟風,做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這是一種融入血液的平靜。
在平靜背后,是一個回歸真實與本色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