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解決教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新構造教育體系

時間:2014/2/28

現在教育界存在的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且呈積重難返之勢。而教育既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也影響國家的長遠命運,因此才會為社會高度關注。
據我觀察,對教育的現狀,現在各行各業、各個階層均有怨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說是民怨沸騰。學生家長遍布社會各個方面,自然首當其沖,因教育費用的飛漲(主要是各種違規收費)而不勝其苦。在校學生不論年紀大小均承受著他們本不應承受的沉重負擔。就連被社會普遍指為最大受益者的教育界,也有著種種牢騷和怨氣。看到這種情況,很多人不禁大惑不解:這是怎么了?本來是國家和民眾高度共識并愿意傾全力支持的教育事業,為什么會落到今天這樣千夫所指的地步?
隨著教育成為社會上的熱點問題,不少有識之士都進行了詳盡的調查、披露和分析,并紛紛建言獻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遺憾的是,大多數分析往往就事論事,未能從體制的層次和深度進行挖掘,因而往往表現為膚淺,開出的藥方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得種種痼疾產生“抗藥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問題愈演愈烈,漸漸成積重難返之勢。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事。
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但據我看,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它問題都是由這幾個問題引發和派生出來的:


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

 

據很多專家提供的數據,我國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僅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遠低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加上我國人口眾多,按人均計算,就更加可憐了。政府苦于財政捉襟見肘,只好從政策上開口子,允許學校自籌經費(即所謂找家長和社會“自愿捐資助學”等),這就為形形色色的亂收費留下了政策空間。改革開放以來,類似這樣因財政不足而“給政策”、開口子的情況已不勝枚舉。我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上權力和壟斷部門(行業)巧立名目實施“三亂”的根本原因,是非常失策的。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有關部門(行業)嘗到了甜頭,再要進行治理,把魔鬼再重新裝入盒子就困難重重了。教育行業的問題也屬此列。
教育行業壟斷嚴重,已成為一個嚴重自我封閉的利益共同體。

有些有識之士早已指出,教育行業是計劃經濟遺留的最大、也是最頑固的堡壘。改革開放20多年來,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如火如荼,壟斷被紛紛打破,使得許多行業煥發出勃勃生機,但我們卻看不見教育行業這方面的動靜,相反,卻是壟斷性越來越強,行業越來越封閉,公辦學校一統天下,民辦學校只能依附在公辦教育上茍延殘喘。而且,教育主管部門還經常以“審查辦學資質”等名義對民辦教育機構提高行業準入的門檻。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公辦學校的領導人和教師就結成了一個牢固的利益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一方面極力排斥可能的和潛在的競爭者,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利用現行政策的漏洞和空間,張開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學生家長,也就是社會其他成員的血汗。

我就曾確實地了解到,我們所在的一個區、一個市,中小學都要把“創收”(就是亂收費)的一部分(20%)上繳給區和市的教育主管部門(按隸屬關系),作為給他們機關工作人員發獎金的資金。而且,在社會廣大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學校而四處奔波、為天文數字的各種名目的費用而焦慮的時候,教育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的孩子卻可以輕輕松松地免費進最好的學校。為什么每次國家下決心治理中小學亂收費都是雨過地皮濕(很多連地皮也不濕),無疾而終呢?根本原因就在這里。試想,讓與學校有千絲萬縷利益聯系的教育主管部門去治理中小學亂收費,不是與虎謀皮嗎?我認為,不打破教育行業的壟斷,不徹底割斷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的經濟利益聯系,治理教育亂收費將永遠也走不出“越治越亂、越治越多、越治越濫”的怪圈,最終激起更大民怨,甚至會危及社會穩定。
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失靈,使本來就比較匱乏的教育資源浪費嚴重,效率極低,教育行業兩極分化日益突出,教育功能扭曲甚至異化,敗壞了社會風氣,甚至釀成不少人間悲劇。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已達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由于地方政府是本地教育事業的主要負擔者,而各地經濟發展的失衡不可避免地影響對教育投入的差距日益擴大。最突出的就是城鄉之間的對比。在一些城市的重點學校不斷追求升級和達標、教學樓越來越豪華、設備越來越先進、校長出入乘坐豪華車、經常出國“考察”的時候,一些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的學生卻擠在低矮陰暗的危房里上課,校長和教師經常為買不起最基本的教學器具而發愁。

不久前一些媒體報道,一所農村學校以校長為首的教師為了保住可憐的飯碗而集體貸款“贖校”,讀來令人為之酸鼻;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重點學校的教師拿著5-6千元(甚至更多)的高薪、同時享受著數以萬計年終獎和每年固定的出省甚至出國旅游等優厚福利的時候,許多農村的教師卻因地方財政困難,連區區二三百元的工資也經常被拖欠而不能按時領到,不得不在繁重的教學之余種地、打零工、做小生意等以貼補家用。而教育主管部門在分配經費時,又往往傾斜于城市和大學,人為加劇了教育經費的失衡(這里暫且不提教育主管部門普遍存在的截留挪用教育經費的情況)。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各種學校也分化嚴重。由于社會生存競爭日益激烈,城市家庭獨生子女已成為學生主體,家長普遍望子成龍,寧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升學率高的學校受到追捧,炙手可熱,收費也就水漲船高,一路飆升,教職工待遇也隨之不斷攀升,結果又對其他學校的優秀教師形成很大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循環;而一些升學率不高的學校則門可羅雀,“效益”自然就較差,其自有的優秀教師不斷流失,陷入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學校之間已成天壤之別。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后遺癥:

(1)各學校為爭奪優秀生源,提高升學率,給教師施加強大壓力,教師又把壓力轉嫁到學生身上,使學生負擔畸重,不勝其苦;

(2)少數重點學校的校長因掌握優質資源,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其職位成為人所共知的“肥缺”,極易形成腐敗。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有兩個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成績不好,為了讓孩子擠入一所重點中學,他花了三萬元,其中一萬元送給了校長個人,于是就如愿以償。據說,這種情況絕非個案。

(3)在普遍追求個人利益的氛圍下,教師的總體職業道德水平滑落到空前的低水平。每年的教師節、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甚至包括教師個人的生日和紅白喜事,都成了教師收禮的好時候。我的孩子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他的班主任就當面暗示讓我們送禮,我們出于無奈只好照辦。少數教師道德敗壞,竟干出誘奸、猥褻女學生的丑行,受到法律制裁。

(4)教育行業的問題釀成了不少人間悲劇。近年來,學生家長因無法承受巨額的教育費用而自殺的悲劇時有所聞,有的家長靠賣血供孩子上學。有些學生因無法承受過大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走上了不歸路,令人扼腕長嘆。還有許多問題,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認為,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深刻反映了我國現行的陳舊的教育體制、管理體制和教育理念已經嚴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嚴酷現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問題是非常錯綜復雜的,解決起來難度非常大,依靠單項措施根本無法奏效。可以斷言,不從根本上改革現行教育體制,不建立公平有效的競爭機制,不重新構造產權清晰、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管理科學的充滿活力的現代教育體系,教育的諸多弊病將無法消除,而且會愈演愈烈,終至不可收拾,中國教育與世界先進教育水平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并將成為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制約因素和瓶頸。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這里,我經過深入思考,提出中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的建議,希望能對高層決策有所參考。
首先,真正轉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職能。改革開放以來,絕大多數行業主管部門從無所不管的“婆婆”角色中逐漸淡出乃至消失,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這也是我國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能夠取得重大成就的關鍵因素之一。反觀教育行業,主管部門的權力不僅沒有弱化,反而不斷得到強化。現在的教育主管部門儼然是一個全能“婆婆”,從學校的人財物、招生考試,到教材的編寫審定,可以說是無所不管,計劃經濟的色彩極為濃厚,難怪有人說,教育部門是計劃經濟最頑固的堡壘。在主管部門的嚴密管理下,學校都成了依附于主管部門的附屬物,自主權少得可憐,只能被動地聽命于主管部門,根本無法實現自我發展。

我認為,要改革中國的教育,首先必須改革嚴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教育主管部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后的教育主管部門應重點做好教育行業發展的規劃和依法對行業(主要是各類學校)進行動態有效的監管這兩件事。對教育主管部門現有的其他職能,可考慮按兩種方式轉移:將關系全局的公辦重點學校的人事、財務、物資計劃、基建等權力予以分割,轉移到相關的黨政部門;將本應屬于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還給學校,讓他們自我發展。這樣做,將從根本上切斷教育主管部門與教育機構的利益聯系,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公正執法,放活作為教育事業主體的學校,確保中國教育事業快速、穩定、持續和有序的發展。
其次,要重新構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教育體系,從根本上打破行業壟斷。教育行業的壟斷、封閉和缺乏有效競爭是教育亂收費等歪風愈演愈烈的根源。要采取堅決措施打破公辦學校一統天下的局面,營造公平競爭的教育環境,激活目前死水一潭的教育市場。除了國防、安全等極少數院校以外,要下決心對絕大多數公辦學校進行股份制改造,明晰產權,在資源科學合理評估的前提下,鼓勵民間資本和個人參股,提倡教職工個人持股。設立校董事會,自主管理學校,使學校真正成為自主辦學的主體,適應社會對教育的不同層次的需求,積極參與教育市場的競爭。積極扶持民辦學校,降低辦學準入門檻,廢除審批制,實行核準制。近年來不少地方出現的“民工子弟學校”,雖然有的條件比較簡陋,但收費低廉,機制靈活,反映了社會弱勢群體對教育的需求,理應在新的教育體系中有一席之地。至于現在一些民辦學校出現的運作不規范、甚至坑蒙拐騙等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自然淘汰和主管部門依法加強監管的辦法加以解決。在適當的時候開放境外辦學機構在國內辦學,參與國內教育市場競爭。在多個市場主體充分競爭的基礎上,鼓勵優勢的教育機構對一些不適應社會需求的教育機構進行兼并,對少數經營管理不善、無法發揮作用的學校實施關閉和破產。通過這些措施,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有限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總之,只有徹底打破壟斷,才能加速發展教育事業。也只有重現構造教育體系,才能打破壟斷。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一個行業是可以依靠壟斷而實現迅速發展的,壟斷只能造成停滯、落后、資源匱乏和短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的人可能會問:初中和小學是義務教育,教育完全市場化了,會不會影響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目標的實現?這個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事實上,教育市場化實現以后,所有的辦學主體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不分身份、不論地域,不分部門,只要具備基本的條件,依照國家規定的標準,使用同樣的教材,都可以承擔實施義務教育的任務,并依法享有國家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和補貼。可以預見,未來義務教育將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非常穩定的大市場,勢必成為各個教育機構爭奪的焦點,而競爭又必然會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教育市場化不但不會妨礙、反而會有力地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
第三,合理調整教育資源,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緩解失衡狀況。前面已經提到,現行教育資源的配置嚴重失衡,特別是城鄉差別更是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教育投入的機制沿襲了財政分灶吃飯的體制而形成的。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實行財政投入統籌。即中央、省、市、縣按照各自GDP的一定比例出資,以省為單位,組建教育統籌基金,然后按照受教育人數進行平均分配。而教育主管機關對學校進行再次分配時,則根據各學校實際招收的學生人數予以補貼。當然,在確定補貼時,要綜合考慮教育成本(包括教育層次、當地物價等)制定不同的人均標準。但至少有一條,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教育層次的人均補貼標準應該相同。為了彌補財政投入不足,可以考慮開征教育統籌稅,歸入地稅,由地稅部門負責征收,專款專用。因為,教育是關系民族前途命運的事業,實施義務教育又是國家強制的,每個公民理應承擔這個義務。
第四,根據社會不同階層的教育需求,區分教育層次,提供不同的教育產品。首先必須明確,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有層次的。這個層次不僅體現為不同的學歷層次,即使在同一學歷層次上,也會有不同的教育質量,就象不同工廠生產同類產品,質量也存在明顯差異一樣。同為大學畢業,清華、北大的學生和一所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的平均質量肯定有一定的差別。這個差別是客觀存在的。目前,社會上不同的家庭因為經濟條件的不同,對學校提供的教育產品有不同的要求,就象有的人因為經濟條件好,喜歡追求名牌產品,而經濟條件差的人只能使用低檔產品一樣。要承認學校的差別,善用品牌效應。不同的學校應有不同的定位和服務對象,當然這要讓學校根據自身條件來自主確定。在新的教育體系中,政府只負責提供基本的義務教育資金,如果學生和家長不滿足,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可以到較高檔次的學校學習,這額外的支出就需要自己負擔。這也是公平合理的。因為自己投資接受高質量的學校教育,就有可能在未來的升學考試、就業中占得先機,有望獲得更多的回報。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好學校都是高收費的民辦學校,而主要依靠政府補貼、收費比較低廉的公立學校都是質量不太高的(但能滿足政府對全民義務教育的要求)。

 

我覺得,千萬不能因為國家對初中和小學實施義務教育,就漠視了一部分家庭更高的教育需求,而應該積極創造政策空間,通過市場的力量,造就一大批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高水平教育機構。人們常說,社會主義國家要保證人人溫飽,但不等于大家都只能吃蘿卜、青菜和豆腐,就不允許生產豬肉、海鮮和山珍。如果有人說,在溫飽階段,粗糧、青菜和豆腐足以維持個人溫飽,因此就沒有必要生產細糧、雞鴨魚肉和山珍海味,大家一定會覺得非常可笑。那么,為什么初中和小學教育就只能提供一樣的教育產品,而不能提供不同檔次和質量、適應不同受教育者需求的教育產品呢?必須指出,學校的質量和檔次的區分,只能在實現眾多教育機構公平、充分和有效競爭的基礎上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確定,而絕不能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去人為的評定,否則,就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了。


第五,在學校內部建立優勝劣汰的動態機制,裁減冗員,逐步形成有進有出、正常交流的教師市場。現在,我國的教師人才的分布極度失衡。大中城市的教職工嚴重過剩,學校普遍人浮于事(但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并不多),特別是行政后勤人員太多,同一所學校內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問題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學校教師奇缺,很多學校甚至難以為繼。我曾經到過一個貧困地區的小學,那里的情況比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描繪的情況還要差。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現在城鄉之間、甚至同一地方不同學校之間差別太大。一個普通的教職工,哪怕他什么都干不了,只要他呆在一所城市重點學校里,照樣可以拿農村學校校長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高薪。他的貢獻能和農村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相提并論嗎?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重點學校因為“效益”好(當然主要是靠違規收費得來的),人浮于事的問題就更為突出。很多人削尖了腦袋,通過請客送禮、找各種關系往里擠,而進人權又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等少數人手里,不可避免地會滋生腐敗。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下決心把用人自主權真正還給學校。要在學校里真正建立起優勝劣汰的機制,根據教學需求重新定崗定員,嚴格考核,實行“末位淘汰制”,將那些冗員、“南郭先生”和師德敗壞的人及時淘汰出去,對一線有能力、學生公認、貢獻突出的教師給予高薪,形成一個以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濃厚氛圍,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教職員隊伍,有效地降低辦學成本。堅決改變目前教師隊伍“準公務員”的“鐵飯碗”現象,允許教師下崗和自主辭職,另行擇業,形成競爭、流動的教師職業市場,使在職教師人人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既更加努力工作,也樹立學生是服務對象、是上帝的觀念,善待學生及其家庭。有的人可能擔心,現在學校冗員太多,允許教師下崗,可能會造成教職工大量失業,危及社會穩定。這個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現在廣大農村和邊遠落后地區非常缺乏合乎條件的教師,還愁找不到工作嗎?就是在同一個地方,在一流學校不具備條件,到二流、三流學校可能就成為業務骨干,反而更有可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實在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也可以轉行找其他工作嘛!總之,就是要通過建立教師職業市場,充分激發每個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改變現在嚴重失衡的教師人才分布局面,使我國現在相對短缺的教師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各得其所,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振興。
第六、及時修改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我國現行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很多,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門起草或制訂的,帶有部門利益保護和行業保護的濃重色彩,這是現行教育制度諸多問題的法理基礎。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必須從立法層面上著手,對現行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進行集中清理,堅決剔除照顧行業利益、進行部門壟斷的條文,從法制上鏟除進行部門和行業壟斷的土壤,突破教育改革的法律障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改革的各項措施深入持久地貫徹下去,強有力地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造福于廣大人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日韩 | 香蕉在线制服丝袜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 图片色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