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教育系統開始刮起一股“精細化管理”之風。
在討論學校教育與精細化管理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是汪中求先生在2005年提出的管理理念,它是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和細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運行的技術方法。其作品《細節決定成敗》也曾風靡一時。
精細化管理以專業化為前提、技術化為保證、數據化為標準、信息化為手段,把服務者的焦點聚集到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上,以獲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強競爭力。“精”就是切中要點,抓住運營管理中的關鍵環節;“細”就是管理標準的具體量化、考核、督促和執行。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實行剛性的制度,規范人的行為,強化責任的落實,以形成優良的執行文化。
學校管理要改變目前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通過精細化管理追求管理的高品質似乎無可厚非。但是,我還是有幾點質疑:
首先,我們有沒有搞清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異同點到底在哪里?工廠能夠制造標準化產品,我們是否也可以“制造”“標準化”學生?其次,教育的專業化、技術化水平到底有多高?或者換言之,從我們的教師、校長到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是不是已經是一支高度專業化的隊伍?其三,教育的評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數據化?教育評價的數據化是否真的等同于科學化?
還有幾個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一是明確責任是否能夠等同于管理到位?二是強化過程是否等同于規范細節?三是如何保證剛性制度的科學性?四是如何處理加強監督、規范行為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發展個性的關系?
精細化管理的方法,概括起來講有四條: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化事情信息化。可是,面對著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如何能夠將教育這樣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呢?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多少事情是可以流程化的呢?除了考試,我們還能夠將多少教育行為定量化?當然,如果已經定量化了,在電腦基本普及的今天,信息化似乎不應該是一個大問題。
我并不是想在這里為老師們的散漫和任性尋找理由,應當承認,要將一件簡單的事情搞復雜是極容易的,要將一件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則需要智慧。我總是覺得:將教育教學這樣一種被稱之為藝術的行動規范化、精細化、定量化、數據化未必是一個合符邏輯的選擇。因為我知道:大凡能夠叫做藝術的東西,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創造。什么樣的行為是可以進行精細化管理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能進行精細化管理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