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年前的一塊荒地,到如今的省城名校,合肥一六八中學的發展稱得上“神速”了。作為合肥基礎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學校創辦之初即形成了“允許改革失敗,但不允許不改革”的性格。
有人說,一六八中學的發展得益于“公辦民助”的辦學體制。但是體制優勢總是靠人來細化和落實的,梳理一六八中學的辦學實踐,其實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教育改革不僅在于創新體制,更重要的是改革者如何最大化地發揮體制的效用。
“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這是一六八中學校長阮厚廣的管理哲學。也許,正是因為理順了改革和管理過程中“大”與“小”的關系,學校才能不斷把體制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從而成為一所引領改革的學校。
“改革”二字最重
“允許改革失敗,但不允許不改革”,這句很經典的話不僅概括了一六八中學的誕生,也濃縮著一六八中學至今依然在踐行的創業精神。
2002年春天,在合肥城南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塊荒蕪的土地上,一六八中學破土動工了。這個校名是為了紀念學校與合肥一中、六中和八中的淵源。當時,合肥市教育局為了擴大優質辦學資源,從這3所市內名校各抽調了一部分人馬,成立了一六八中學。
在圈內人看來,這所全新學校至少有兩點與眾不同:一是“學校國有,校長承辦,經費自籌,辦學自主”的辦學模式;二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領導下的部門負責制和年級負責制相結合、寄宿制管理和開放式辦學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這在合肥基礎教育界尚屬首例,以至有人稱一六八中學為合肥基礎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合肥市教育局局長方東玲曾這樣表態:“凡符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反映現代教育規律的教育體制、教育手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都允許在一六八中學大膽嘗試。”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這塊“試驗田”很快進入耕作階段。到了2002年秋天,學校即建成運行。根據政策規定,一六八中學可以在安徽全省范圍招生,但新學校的身份還是讓家長們頗為疑慮。招生人員四處出擊,千辛萬苦,當年只招到430余名學生,其中還包括借讀生60余名。
盡管學校前途未卜,但這并不影響創業者們的干勁。他們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學校工作上,甚至和學生一起吃食堂,住寢室。一年下來即有成效,在2003年6月市教育局組織的學生學業水平測試中,一六八中學初露鋒芒,總算在優質學校云集的省城立住了腳。
2008年,有著20多年教齡、18年校長任職經歷的阮厚廣出任一六八中學校長。此時,一六八中學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升學率的不斷攀升已使其步入省城名校行列。
對于懷有教育理想的阮厚廣來說,一六八中學吸引他的地方,不在于既有的升學成績,而在于學校的體制特色和發展空間。他總結了學校的幾大優勢:
一是國有民營的辦學體制。既有國有的信譽優勢,又有民營的市場化運作的特長。學校按需求確定辦學規模,按辦學成本確定收費標準。這種辦學體制最大化地釋放了各方面教育的熱情。
二是靈活自主的辦學機制。校長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在校內管理、經費使用、教育組織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擁有充分的自主權。
三是人盡其才的工作環境。學校行政不設級別,向全省乃至全國招聘教師,實行自收自支編制。靈活動態的分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了教職工的危機意識、主動意識和創造意識。
如何最大化地發揮這些體制優勢,在既有的辦學水平上實現新的跨越,為全市乃至全省基礎教育改革提供經驗?這是阮厚廣上任后思考最多的問題,也是一六八中學在“阮厚廣時代”的發展主題。
敢于“二次創業”
“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我們就會丟失優勢。”到一六八中學后的第二年,阮厚廣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在他看來,學校從創辦到躋身合肥名校行列,已經成功實現了一次跨越。然而,如果就此滿足,實際上是背離了學校的創辦精神。
身為“改革試驗田”,就要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為此,一六八中學制訂了新的發展藍圖:“經過5年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國際視野,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安徽省優秀示范性高中,并積極向全國名校邁進。”
這個目標不可謂不宏大,但根本上只有一點,即“追求充分體現學校個性的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創優質學校”。阮厚廣的這兩個表述合在一起,頗似儒家所說的“內圣外王”。
在追求內涵發展的方向上,一六八中學首先做的是對教育理念的追溯和堅守。“我們的理念是‘立足于升學預備教育,著眼于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并不回避升學率,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僅有分數過不了明天。升學率本身也是質量的體現,但我們更要努力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確立學校發展所秉持的理念后,阮厚廣開始在學校管理架構上進行改革。先后實施了以教職工聘任制、崗位目標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出 “條塊結合、以條為主、重心下移、立足小組”目標層級責任管理的有效管理模式。學校把工作的目標與責任、權利都和諧統一地落實到分管校長、部門主任、年級主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崗位,每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創其績、和諧合作。
阮厚廣認識到,制度和體制都是靠人來運作的,都是服務于人的發展的,因而在學校管理中更重要的是激發所有教職工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一六八中學的教師來自五湖四海,加盟一六八中學就意味著放棄原先的“鐵飯碗”,因而很多人有著“打工心態”,即把工作當作謀生手段,雖然勤奮肯干,但缺乏價值觀的引導和組織認同感。阮厚廣意識到,這些“隱于人心”的因素極大地制約了學校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為此,他強調“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在學校管理中倡導“柔性管理”,即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形成潛在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這幾年,一六八中學的校務委員會、教代會、教師沙龍等校內機構和組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高一語文教師周祥說:“學校不管出臺什么制度,都要經過上上下下、反反復復的討論。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在驅動力更強了,因為那就是我們自己討論通過的。”
此外,學校改革中層干部和校級后備干部的選拔與推薦辦法,實施校內公開選拔推薦,確保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教職工選拔到學校的干部隊伍中。董永輝老師2005年大學畢業來校任教,工作剛滿3年就被選撥為初中部年級副主任。他對學校的評價是“有活力,有潛力,有實力”。
一六八中學的實力也得到外界越來越高的認可。在合肥市教育局的協調下,投資3億元興建的一六八中學東校區正在緊張施工中。此外,一六八中學還托管了合肥玫瑰園學校。在新的發展階段,一六八中學向集團化辦學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勇涉改革“深水區”
課改是任何一所追求改革的學校不可回避的要務。一六八中學課改的最大亮點是校本作業。從2006年開始試點,到2009年正式編著成冊,現在全校都不再使用校外資料,此舉既減輕了師生負擔,也減少了學生家庭開支。更重要的是,校本作業有著事半功倍的使用效果。
教務處主任陳忠好介紹說,校本作業有著科學嚴密的設計流程:首先要組織教師研究課標,精讀教材,調研學情,提出編寫建議;然后由專家組確定編訂原則、體例、題型、難度等。特別細化作業目標的層次性、難度的階梯性、知識的遷移性等等;確定原則后,由年級授課教師編訂作業,這樣可以讓他們通過編訂作業,了解學生的薄弱點所在。編訂好的作業要先交給青年教師試做,學科專家組審核,提出修改意見;教師反復修改,最后由專家組審核通過。
校本作業可分為4個模塊:一是“預習反饋”,教師指導預習方法,學生據此進行課前預習,并將預習情況于課前反饋給教師,教師據此以學定教。二是“課內練習”,學生當堂練習作業,注重基礎。三是“拓展延伸”,學生課外練習嚴格控制難度、題量,力求舉一反三。四是“反思感悟”,由學生完成本課作業后填寫,反思學習得失,以給自己、教師提供借鑒,并養成反思的學習習慣。
出人意料的是,編寫校本作業并非“一勞永逸”,為了適應不斷改進的新課改需要,一六八中學每年都要對校本作業進行重新審定,更新內容必須達到30%以上。
精煉有效的校本作業使學生免受“題海”之苦,因而廣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阮厚廣說:“學生覺得學習效率提高了也是意料中的,因為老師在其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避免了學生在學習中走彎路,做無用功。”
一六八中學課改的另一項舉措是實施“課時瘦身”,將每節課由45分鐘縮短至40分鐘,且明確講練時間,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多出來的時間,學校每天上下午及晚上都安排自習課,讓學生及時消化所遇到的問題;推行分層教學、選項教學。努力解決學生的“吃得飽”與“吃得了”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進步和提高。
阮厚廣堅決反對過多占用學生時間。一六八中學是寄宿制學校,有些教師曾在早晚自習給學生講課,阮厚廣的看法是:“雖然是不要錢給學生上課,但這并不是敬業和奉獻。我們要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
此外,為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每個年級都安排一次大型主題活動,如高一以開闊眼界為主的修學游、高二以磨練意志為主的遠足拉練、高三以考察周邊企業為主的“工業游”等。這些活動在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也讓他們成長得更全面,更有競爭力。
從2005年首屆畢業生參加高考以來,一六八中學連續6年獲合肥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一等獎,這不是偶然。
要有“精神頭兒”
對于一所創辦不滿10年的學校來說,談學校文化或精神傳統可能為時尚早。但在一六八中學采訪期間,與師生交談,看校園氣象,記者分明能探知學校的精神面貌。除了與生俱來的創新意識,這所年輕的學校還有著對公平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珍珠班,也許是一六八中學最具特色的班級。2007年,學校與臺胞創辦的新華愛心基金會合作,創辦了純公益性質的“珍珠班”。班上有著被學校視為“珍珠”的學生——他們出身貧寒且品學兼優,學校不僅讓他們免費入學和寄宿,而且提供生活費。
2008年暑假,合肥市瑤海區身患殘疾初中畢業生徐斌一籌莫展,盡管成績優異,但由于家境貧寒和身體殘疾,16歲的他無望進入高中求學。當得知合肥一六八中學“珍珠班”招生時,徐斌毫不猶豫的報名并通過審核,成為當年50名“珍珠生”之一。
從2007年至今,一六八中學已經連續招收了500多名“珍珠生”。幾乎每位“珍珠生”都像徐斌那樣,在一六八中學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不只是“珍珠生”們有著讓人感動的故事,一六八中學的每一個學生都能講述他們心中珍藏的“感動”。談及“畢業后會懷念學校什么”,高三(12)班學生王偉不假思索地說:“這里的老師!一六八中學的老師把學生視為他們的榮耀。他們對學生‘負責到人’,平時只要我們想找老師,總能很快找到他們。”
學生感念的,正是學校和教師致力而為的事情。作為寄宿制學校,一六八中學有著嚴格的值班制度和值班標準,建立了首遇負責制、崗位責任制、責任追究制,以人文化的管理理念,為學生創造了集中、安全的學習環境。
高二年級主任趙一紅說,在一六八中學找不到兩類教師:一是“上完課就夾著包走人”,二是業余從事家教或辦補習班,因為“學校文化中就沒有這些東西”。語文老師夏杰祥則用“伴隨式”來形容他眼里的師生關系,教師“隨叫隨到”,讓學生在校園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日常管理中,學校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為此建立了聽證制度,對涉及學生切身利益方案的制定事先進行聽證,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民主意識。學校19個社團全部是學生的自治組織,很多活動都讓學生自己唱主角,教師則退居幕后指導。
高三(1)班的汪曉旋曾代表學校拿過國家級生物競賽大獎,她的感觸是:“學校很少去請大學教師來指導我們,我們都是在科任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摸索和學習。我們的獎是師生共同努力得來的,更有分量!”
“對生命的關愛,對幸福的關心,對未來的關注”,阮厚廣這樣總結一六八中學的精神追求。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著如此高遠的“立意”,一六八中學才能快速發展成為一所優質學校,并且把生命的活力和張力傳導給每一位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