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問題大多源于“雜念”
據有關調查顯示學生的心理問題部分根源于學習,與學習有關的約占50%;在日常咨詢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學習中的心理問題更多的起源于“雜念”。
本學期我們接待了28名前來咨詢的高二學生,其中有23名同學(女生21人,男生2人)談到學習中的“雜念”。有的直接把問題告訴我們,有的把所有問題羅列在紙上,有的干脆把厚厚的日記放在我們面前。望著他們緊張、急切的心情,我們的心不安起來。
在咨詢中,許多同學主訴:自從高二(或高一)開始,在平時的學習中,心中總有許多雜念,上課時完全不能聚精會神聽講,記憶力下降,想方設法要排除雜念,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
相反,越是想排除雜念,雜念越多,窮于應付,成績直線下降,那些原先成績不好同學現在遠遠地把他們甩在后面,不甘心落后,訂了不少趕超的計劃,但沒有一個計劃是順利完成了的,于是不停地自責,罵自己太缺乏毅力,太不堅強。
現在,非常仇視自己的雜念。在咨詢中,他們是多么渴望我們能幫助他們,讓他們徹底消滅雜念,讓雜念死光光,讓他們在剩余的時間里作最后的沖刺,摘取勝利的果實。
何謂“雜念”,打開詞典,我們不難知道,雜念:“不純正的念頭,多指為個人打算的念頭,如私心雜念”。顯然,這個解釋沒什么心理學含義,一點也不符合學生的情況。
他們描述的“雜念”為:“當他們聽課、看書或做作業時,腦子里不自覺地跑出來許許多多與學習無關的想法,這些想法統稱為雜念”。雜念究竟是一些什么具體的想法?
有“雜念”學生的學習狀態
在咨詢中,許多同學堅毅而慷慨地告訴我們,主要是:“想同學們怎樣看自己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想同學、老師、家長、男女同學之間交往的事情,想自己上大學的事情等等許多許多,想……心猿意馬,想入非非,就是難以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
現在這些同學正處在跟雜念膠著的狀態。早晨起床,就開始擔心雜念讓他們一天的計劃付諸東流,上課時,他們“期待”著雜念出現。雜念來了,他們身心煩躁,坐立不安,懊惱不迭,決定與雜念剝離,沖出雜念的重圍。
這就如自然現象中,一陣狂風吹過,樹枝會搖曳,樹葉會沙沙作響。而我們許多同學卻要作這樣一顆樹、風在勁吹,枝葉卻紋絲不動、這是多么艱難的對抗!
消除雜念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自然”,不再與雜念作無謂的徒勞的對抗,帶著雜念學習,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學會與雜念和平共處,從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將雜念煩惱消滅于無形之中。
心理學研究表明:焦慮(煩惱)=欲望/積極有效的行動,即焦慮(煩惱)與欲望(消除雜念)成正比,與積極的行動成反比。
正因為許多同學致力于排斥雜念,他們便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雜念上,這時,他們的意識范圍縮窄,不再關注學習、交往和生活。眼睛里只有那個雜念。
因此雜念這個癥狀相對地被放大了,這就更加有助于他們敏銳地更加細致地觀察和捕捉到雜念本身細微的變化,從而想入非非,沉浸于雜念的困惑之中;也就是說,因為高度注意雜念(欲望),他們會對雜念更加敏感,這樣下去的結果,是雜念被強化了,雜念強化后,從而更急切地要擺脫,更多去注意雜念……
在森田心理療法中,把形成這種惡性循環的機制稱為精神交互作用,精神交互作用常常又使患者作繭自縛。森田心理療法形象地稱之為“欲之一浪平息一浪,結果波浪疊起”。
消除“雜念”的絕招
咨詢中,許多同學按照我們的要求,“順應自然”,不管雜念如何肆虐橫行,只是埋頭學習。但學習效率還是太低,這些同學看著其他同學輕松自在學習的樣子,真是憂心如焚。
許多同學開始懷疑“順應自然”是否有效。辛辛苦苦堅持,可雜念并不見少,仍是毫無效果。這叫他們如何不嘆氣,如何不失望。熟不知在嘆氣,失望之中,又走進了“雜念”新的誤區。我們認為消除雜念可以試試以下的三個方法。
方法一:學會控制行為
我們清楚,我們的身體有一部分,如四肢由我們控制(我們可以控制雙手去拿或不拿一樣東西),而另一部分如內臟器官的活動則不由我們支配,這可類比為人的心理和行為。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比方我們可以去上學,也可以逃學,可以選擇做作業,也可以選擇看小說。
但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雜念等等。雜念什么時候出現,什么時候消失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正如腸胃消化食物一樣,是自然的,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可這些同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就如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突然,有一塊大的讓我們無法搬動的巨石,擋住了我們前行的去路,而我們卻用盡吃奶的勁在那兒搬石頭,卻不知尋找另一有效途徑繞過去,爬過去。在這里,“愚公移山”固為可嘉,但未必可取。
這正如我們此刻各位同學的現狀:想提高學習成績,但有一個大障礙,即雜念。又奈何不了雜念,卻在那兒搬“雜念”。越是搬不動越是要搬一樣,徒增煩惱,于是焦慮萬分。
所以,明智之舉就是控制行為,繞過去,爬過去,不去搬不去控制,不管雜念幾多,堅持學習。因為過分的控制會造成過分的壓抑,從而導致過分的自我否定。形成自卑、不自信,徒增更多的煩惱、痛苦和學習障礙。
方法二:學會抓住中心
可以說,在這些同學的心中,實際上存在有兩個目標,或者說有兩個中心。一個是提高學習成績考上理想的學校,一個是消除雜念;一個是目的中心(提高成績),一個是問題中心(消除雜念)。
雖然奔波在教室和家、宿舍這三點一線上,捧著書本端坐在課堂里,但內心卻圍繞雜念進行殊死的較量,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喜怒哀樂,前途和希望全部為雜念所困惑。學生在學校的目的是學習,可他們已將學習的目的拋于腦后。
把目的(提高成績)和問題(消除雜念)混為一談。在咨詢中許多同學不愿承認,說我們在誤解他。為此,我們羅列出三點證據,加以闡明:
一是動機。我們讓他們與雜念和平共處,忍受痛苦,堅持學習,完成學業,這是目的中心;但他們卻以為堅持學習一段時間后就能消除雜念,目標和動機是消滅雜念,這是典型的問題中心。
二是過程。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在“檢驗”雜念的有無和多少,并為此不安,這又是問題中心。
三是結果。在對以前的學習進行評估時,并沒有告訴我們學了一些什么內容,有哪些收獲,而是強調雜念還未減少。按他們的說法,這算是白學了,白過了,這同樣是問題中心。
總之,反反復復地,始終如一地,異常頑固地,以雜念為中心考慮問題。
因為一旦著眼于現實,立馬就會感到許多困難,那么多單詞要背,那么多作業要做。所以,雜念很容易再次成為替罪羊;要是沒有雜念就不會這樣糟糕。于是再度在問題中心和目的中心之間搖擺,真是一場無休止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抓住目的中心,拋棄問題中心,帶著痛苦的雜念,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一直到漸入佳境,嘗到學習的甜頭,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獲得成功的喜悅。
方法三:學會著眼現在
我們都知道,時間有三個維度,過去、現在和未來。可這些同學的目光注視著過去,在以前沒有雜念,專心學習,輕松愉快,想回到那個時候,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已經長大了,有了自我意識,同時也有了成長的煩惱,這就表現為雜念,產生反對雜念的焦慮。
他們的目光遙望未來,多想未來某一天。一覺醒來,雜念“死光光”,一下子全沒了,那該多好啊!他們的目光唯獨沒有放在現在。為所當為,做該做的事,努力把現在的事做好,而不管心情如何,雜念幾多。
這就如在河中游泳,你感到很累時,你發現,往前游到對岸,有五里遠,游回去,也是五里遠,這時,你猶豫不決,究竟是往前還是往后?便在河中心“轉圈”……如果將高二以前的狀態視做一邊的河岸,而將提高成績,考上理想學校當作河對岸,我想許多同學都不想退回高二以前。
那么,是選擇繼續在河心兜圈子,還是選擇游向對岸?我們清楚,繼續往前游很累很苦。同樣,在河心兜圈子也很苦很苦。橫豎都是個苦,但好像別無選擇,因為只有游過去才有希望,正所謂前進一步天空更藍。
“順應自然”,雖說有點缺乏理解和情感,但確不失為一良方。因為成長中的煩惱,只能通過成長來消除。“雜念”并非天外來客,它的創造者正是你自己,你有讓自己患上“雜念”的頭腦,你就有蛻變“雜念”的智慧。“迷者自迷、不迷何悟”。我們所能做得:正視現實,悅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