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時間:2014/2/24
一、教師應成為一個多面手。
新課程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加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自身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一變化,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第一道難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豐富的學科知識,而且還應有系統的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知識。教師廣博的學識是培養教師威信的重要途徑,也是拉近師生之間感情距離的橋梁。現在是信息時代,學生從網絡上隨時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師不能在更廣闊的領域里與學生交流與溝通,將使學生對教師很失望,所以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教師應多注意學習,多了解自己專業的最新動態。現在暑假的時間很長,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黃金時節提高業務素質。教師只有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多方涉獵,積極探索,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
二、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從觀念陳舊、死板的教學方法中走出來,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學生的活動潛能和生命價值上來。準確把握國家新課程標準,提高對教材的駕馭能力,降低對教材的過分依賴,積極主動的拓展課程資源,創造性的開展教學。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疏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參與和平等的對話,教師由居高臨下的傳統權威變成“平等的首席”。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的互教互學,形成一個學習的良好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真正變成一種民主、動態、發展的、師生富有個性要求自己掌握新的課程知識,深入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注重角色轉換,認真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實現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三、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方法和技能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把創新教育的實施貫徹于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始終,通過各學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養造就出大批創造性人才。創新教育具有:
① 前瞻性。即創新教育的立足點是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重點是開發潛能啟迪心智,增強后勁。具體方法是教給學生會走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② 全面性。創新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和方面。雖然不同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弱和創新能力的大小不同,但每一個正常的學生都具有創新潛能,都能通過創新教育開發出來。
③ 層次性。不同的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異的,創新能力及發展層次也是有差異的。因此創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方法,必須正確把握“講深講透”與“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漸進”與“滲透跳躍”等的創新教育過程。
④ 創新性。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性表現在異中見同,同中見異,平中見奇。
四、教師應運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教材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課程體系,要使新教材能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新教材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新教材和教學更容易體現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要以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開放題的多向性、發散性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展現學生的個性,合理利用教材的開放題或根據教材知識點創設開放題進行開放式教學,能更好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究問題。
五、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確立主體性教學理念,擯棄那種既“便捷”又“高效”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創立以指導學生自覺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大力壓縮單純“講”的時間,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自主“學”的時間,實現從注入式教學模式到創新性教學模式的轉變。當然,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法的形成。
①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的學習方式。
②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眾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③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的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要,他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課程改革表面上是改教材,實質上是改造我們自身。每一位教師應主動的融入到新課程之中,敢于承擔責任,善于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入,使我國的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