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許多薄弱高中“破繭化蝶”的希望寄托于校長的教育使命感的時候,當我們要求這些學校的校長更新教育觀念理清辦學思路的時候,當我們期待這些校長致力于學校文化建設提高辦學品位的時候,當我們指責這些校長辦學水平低無法滿足廣大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的時候,我們是否知道,這些校長在現實的困境中左沖右突,步履維艱?
困境一:教育經費缺口大
在河南省,縣城高中教育經費不緊張的學校絕對是鳳毛麟角,好多學校前幾年為了適應普通高中大擴招的形勢需要,在政府沒有大量資金投入的情況下,依靠社會力量,新建、改建和擴建學校,滿足廣大群眾子女上高中的教育需求,應該說對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這些債務的償還卻成了問題。
河南省的高中學校,每生每年170元公用經費,每生每期150元的學費,根本滿足不了學校基本運行的日常開支,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規定,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學校的教學設備購置,都是由政府全額預算的,可實際上政府除了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之外,是很少給學校撥款的。
學校不是企業,校長自己是不會賺錢的,即使允許收取擇校費,但那是重點高中的事,與薄弱學校沒有關系。因此,對于薄弱高中來說,要想使其走出經濟困境,一是政府根據學校的實際需求,給予足夠的撥款;二是省級政府調整學費標準,讓家長分擔教育成本,使學校通過收取學費能夠維持教育教學的正常開支并略有節余。否則,校長們是無法找到出路的。
困境二:用人沒有自主權
現在許多地方,學校需要補充教師得向教育局打報告,教育局向人事局打報告,然后由人事局負責招聘。人事局招聘結束將其分派到教育局,教育局再向學校分配。這樣的教師招聘制度,把招聘和使用分開,表上看起來公平公正,但實際上弊端很大。因為招聘者和使用者之間認識的差距,招來的教師不一定是學校最需要的。因為學校用人著眼的是實際工作能力,特別看重綜合素質,常常通過深入的交談和工作實踐對招聘對象作深入地了解;而負責招聘的人事部門則著眼于形式上的公平公正,著眼于便于操作,常常采用書面考試和試講來決定是否聘用。筆者曾聽到一位高中校長發感慨:“這樣的教師招聘制度,讓我們選聘班主任越來越困難了。”
想要的人進不來,不想要的人也出不去呀!現在的教師只要已通過人事部門的招聘,便上了政府的財政編制,工資由財政局直接打到人家工資卡上,即使這些教師工作能力很差,事業心根本沒有,你也不能辭退他。因為你把他辭退了,就沒人頂他的崗位。如果你想在社會上招聘工作能力比他強的人來代替,那只能作為代課教師,學校得自己解決教師的工資,根本造不上財政編制。
困境三:教育評價不公正
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校,一直是二類三類高中校長們的一種期盼。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評價依然是模糊的,高考上線人數仍然是決定學校榮辱的一把尺子,沒有人考核一個學校的教育投入和產出,沒人考核教師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付出的心血。當然這些方面因素比較復雜,考核難度較大,可操作性相對較差,用考試成績和高考上線人數考核學校相對比較容易。但就各學校高考成績的考核評價也是很模糊的,各學校的生源基礎,考生人數也往往被忽略,于是高考上線人數、考上清華北大學生的多少,就成了人們判斷學校辦學成績的唯一標準。盡管許多人呼喚用“增值評價”來考核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然而至今未能實現。
普通高中作為基礎教育的出口,作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學段,是非常受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我們的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真正落實黨中央“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政策精神,為薄弱高中的校長們提供施展身手走出困境的基本條件,免得讓許許多多教育使命感非常強烈的高中校長陷入“習得性無助”,在“徒喚奈何”的哀嘆中,消磨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