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學校都存在這一狀況:學校的重大決策通常只由學校領導班子做出,而并沒有征求廣大一線教師的意見。一線教師對這一狀況似乎也已經習以為常了,認為決策是領導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己只要聽命做事,執行領導的決策就可以了。于是乎,一線教師,哪怕是碰到了自己感到不滿意的領導決策,除了在私底下發一下牢騷之外,還是違心地、不折不扣地執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校出現以上這一狀況,絕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校長的“官本位”思想作祟。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官本位至上”的思想嚴重影響并侵擾著校園,致使一些校長曲解了自己的崗位職責。他們固執地認為,校長作為學校的“一把手”,理所當然要“發號施令”,學校管理中的各項重大決策是校長一個人或者是領導班子幾個人的事情;而一線教師的本職工作是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不必參與學校工作的決策。于是,不少學校出現了如下情況:有的校長唯我獨尊、剛愎自用,在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問題上,總喜歡獨斷專行、我行我素,根本采納他人的建議或意見;有的校長雖然也強調民主,但僅僅是領導班子小范圍內的民主,一線教師在學校管理的重大決策上仍然沒有發言權;還有的校長在推行某項政策前,表面上廣泛征求教職工的意見,但在決策時,卻因個人的“自尊心”和“面子”問題而固執己見,對教師的合理性建議或意見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二是教師擔心“槍打出頭鳥”。據了解,在一線教師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心理:既然決策是由學校領導班子共同研究制訂的,那么,一名普通教師又何必與學校領導“針鋒相對”呢?更何況,決策不僅僅關系著自己一個人利益,而且還關系著全校教職工的利益,自己何必為了大家的事情與學校領導“翻臉”?倘若因此事得罪了學校領導,招來領導“槍打出頭鳥”,給自己“穿小鞋”,甚至毀了個人的前程,豈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因此,他們在權衡“利弊”“痛定思痛”后,最終選擇了委曲求全、聽命服從,對于那些自己認為不合理的決策不再義憤填膺、憤憤不平,而是聽之任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然,在有些學校里,不乏個別性格直率、敢于直言的教師,面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幾次三番地向校長提出意見,懇請校長“三思而后行”。然而,一次次提交的建議或意見不被重視或采納,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心灰意冷,只好面對“現實”,從此不再積極獻言獻策,只是默默地去執行領導的意圖。
如此一來,在學校管理過程中,領導班子是學校的“主角”,而一線教師在學校的重大決策面前就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常言道:“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校的發展單純依靠校長一個人或者是領導班子幾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校長應當博采眾長,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群策群力,才能使學校得以健康、穩定和可持續性地發展。倘若校長進行重大決策時,都不考慮一線教師的意見,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校長工作任務繁重,校長對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畢竟不能事無巨細地全面掌控。倘若校長“頭腦發熱”,一意孤行,自作主張地推行某項重大決策,但由于考慮問題欠周到,缺乏群眾基礎,不免脫離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其結果注定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終究是要摔跟頭的。如,某校校長在全體教師大會上宣布一項新的舉措,要求每位教師每周撰寫一篇千字以上的教育教學隨筆。話音剛落,四座嘩然,幾位老教師更是把頭搖得像撥浪鼓。按理說,校長要求教師加強反思,撰寫論文隨筆,這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大有裨益,是一件廣受歡迎的大好事。然而,校長沒有充分發揚民主,沒有廣泛征求大家意見,沒有站在老教師的角度,想一想他們對此會作何感想,就貿然做出決定,就無疑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事已至此,校長如果不調整決策,則決策很可能難以推行;倘若調整決策,則又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讓自己在廣大教師面前威信掃地。
另一方面,倘若一線教師有學校主人之名,沒有學校主人之實,在學校管理中只有執行權,卻沒有發言權,其結果可想而知。長此以往,一定是人心渙散,怨聲載道,而最終的結果是教師工作積極性沒了,學校的發展被拖了后腿了,學生也跟著遭殃了。我曾聽朋友談起,某市一知名小學的女校長,“三天一個命令,五天一項政策”,反復無常。并且,她的“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教師執行決策不容有失,把教師折騰得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一些教師向她建言獻策,她置之不理。后來,一些教師實在不堪忍受其“猛于虎”的“苛政”,紛紛想辦法調離該校,甚至于不惜調至市郊的邊遠學校。試問,在一所學校,教師的建議或意見始終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學校領導長期不把一線教師當回事,又怎么能夠讓教師有主人翁意識,又怎么能夠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呢?
因此,我們呼喚和諧、民主的學校管理機制。學校管理,應當讓“民主”做主。不論是校長、中層行政干部,還是一線教師,都應當是學校管理中的“主角”。常言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這“火車頭”校長不該高高在上,而應當是學校管理中“平等的首席”。
一方面,校長應當認真做好學校“民主管理”的實踐者。校長應擺正個人位置,正確區分清楚校長和一線教師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一線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雖然說校長是學校教師的“領頭羊”,但是這并非意味著校長對學校管理可以唯我獨尊、我行我素。校長在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做出某項重大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教師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另外,校長還要廣開言路,廣泛征詢教師的建議或意見,讓大家獻計獻策。如,當校長想推行某項政策時,可以先擬定可行性方案提交領導班子討論,待領導班子討論成熟并修改后,再提交年級組長和教研組長討論,最后再與廣大一線教師見面,讓大家對方案提出意見或建議。如此一來,校長便充分發揮廣大教職工的智慧。經層層討論、不斷完善,決策才有可能是科學的。校長推行這一決策也才不會受到阻擾。因此,校長發揚民主精神,既貫徹落實了校長的辦學理念和主張,發揮了校長在學校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廣大教職工的智慧和力量。如此一舉兩得的事情,校長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方面,一線教師應當努力做好學校“民主管理”的推動者。一線教師也應當明確自己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位教師都是學校的主人,因此,在學校的重大決策上,不能袖手旁觀、置身事外,只充當“傳話筒”的執行者角色,被動地開展工作。一線教師應當以學校主人翁的姿態,關心學校發展和師生的成長,主動積極地向校長建言獻策。當一線教師對校長推行的某項新政策有異議時,首先應當對新推行的政策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和診斷,權衡利弊,然后,再考慮清楚應該如何向校長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議和意見,做到既不傷及校領導自尊心,又能夠達到自己的建議被采納的目的。當然,倘若校長積極發揚民主精神,作為學校的一分子,教師更應責無旁貸地深思熟慮學校提出的方案,為學校分憂解難、添磚加瓦。全校教職工眾志成城,“擰成一股繩”,與校長一起心手相牽、風雨兼程,才能夠有效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和推動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
總而言之,學校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個高明的校長在學校管理中應當讓“民主”做主。因為“民主”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能夠引領廣大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為“民主”是創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前提,能夠融洽校長、中層行政干部與廣大一線教師之間的關系,營造平等、和諧的良好校園氛圍;因為“民主”是打造優質學校的重要保證,能夠充分挖掘教師潛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共同推動學校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