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學生愛聽的課就是一節好課呢?”
“不一定。”
比如,有些教師講課講得很清楚很詳細,點點滴滴,面面俱到,學生愛聽,學生根本不用怎么思考,只要認真做筆記,依樣畫葫蘆,對著本子,對號入座就可以了。這種課在傳統的“傳授課”中還可以算是“好課”,但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教師的“教”轉向以學生的“學”,并且提倡科學探究,這樣的課就不能算是“好課”了。
以“填鴨式”教出來的學生,在遇到同樣的題目,可能做題還可以湊合做出來,有時候不會做時甚至是拼湊出答案,做題時也很少去進行思考,只要遇到題目稍微變了一下,或者只是換了另外一種問法就不會了。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很多缺乏思維能力,缺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何況科學探究能力,創造能力了?
又比如,本來如果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利于我們課程內容的視頻來輔助學習,那就很好應該提倡。但是有些教師利用多媒體來播放視頻,一節課才40分鐘,他們一播放就用了接近30分鐘(里面有利于教學的內容實際上只有幾分鐘而已),整節課學生很活躍,甚至有些激動。看視頻學生當然喜歡,但這樣一節課時間基本差不多了,學生的情緒也很難平靜下來,教師哪有什么時間和學生一起探究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啊。這樣的課雖然學生喜歡,但這不是一節“好課”。因此,本人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對如何評價一節課是“好課”,提出自己的一點粗略的看法。
一、看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意義
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的東西。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扎實的課,這是一節好課的基礎。
二、看學生的參與狀態
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作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談不上“主體”。看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
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淺嘗即止,還是潛心鉆研,情動意發?
所以教師“唱主角”的課不是好課;只是少數優秀生展示才華,大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的課不是好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三、看學生的交流狀態
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平等、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他能與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了,沒有關系;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老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當他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反之,課堂上視書本為“圣經”,把教師的話當作是“金科玉律”,學生“唯書”是從,“唯師”是從,這樣的課就不能算是好課。
四、看學生的達成狀態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么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如果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
五、看課堂的生成性
這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六、看課堂的常態性
不少老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后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有些教師為上公開課,是有多人幫著準備,甚至借班上課,經過演練之后才上的所謂“公開課”。我們教師應淡化公開課、觀摩課的概念。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
因此,在平時每節課,我們都應該非常認真地來備課,不管是否有人來聽課,都應該認真對待。不管是誰坐在我們的教室里,哪怕是校長、主任,我們都要旁若無人,我們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這樣的課,稱為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在平時都能上的課。
七、看課堂是否真實
每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么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后做大量的準備,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扎實、充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一堂好課,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都必須守住的底線。
過去評價課堂知識含量,主要是看教師課堂傳授的知識是否足夠多,至于學生接受的程度與效果如何又另當別論。
如今更要看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并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
同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達成狀態,更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投入,每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大、盡可能全面的發展。
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讓優等生“吃得飽”,早日脫穎而出,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
評課觀點從主要看教師轉而主要看學生,這不僅是視角上的轉移,更多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只要觀念切實轉變了,素質教育的理念牢固了,評價一堂課的優劣,是不難定性的。
“好課”會讓學生受益一生。新課程環境下,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精心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分析學生,研究教學過程中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在課堂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將會學到什么知識目標、達到怎樣的能力目標,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生將會有怎樣的情感體驗,將會形成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感性思維、邏輯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新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創造性能力等。
而真正的好課會讓學生受益匪淺,使學生從真正的好課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學會能力、學會創新,并且內化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和不斷提高,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做人。
“是不是學生愛聽的課就是一節好課呢?”
“不一定。”
比如,有些教師講課講得很清楚很詳細,點點滴滴,面面俱到,學生愛聽,學生根本不用怎么思考,只要認真做筆記,依樣畫葫蘆,對著本子,對號入座就可以了。這種課在傳統的“傳授課”中還可以算是“好課”,但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教師的“教”轉向以學生的“學”,并且提倡科學探究,這樣的課就不能算是“好課”了。
以“填鴨式”教出來的學生,在遇到同樣的題目,可能做題還可以湊合做出來,有時候不會做時甚至是拼湊出答案,做題時也很少去進行思考,只要遇到題目稍微變了一下,或者只是換了另外一種問法就不會了。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很多缺乏思維能力,缺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何況科學探究能力,創造能力了?
又比如,本來如果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利于我們課程內容的視頻來輔助學習,那就很好應該提倡。但是有些教師利用多媒體來播放視頻,一節課才40分鐘,他們一播放就用了接近30分鐘(里面有利于教學的內容實際上只有幾分鐘而已),整節課學生很活躍,甚至有些激動。看視頻學生當然喜歡,但這樣一節課時間基本差不多了,學生的情緒也很難平靜下來,教師哪有什么時間和學生一起探究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啊。這樣的課雖然學生喜歡,但這不是一節“好課”。因此,本人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對如何評價一節課是“好課”,提出自己的一點粗略的看法。
一、看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意義
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的東西。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扎實的課,這是一節好課的基礎。
二、看學生的參與狀態
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作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談不上“主體”。看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
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淺嘗即止,還是潛心鉆研,情動意發?
所以教師“唱主角”的課不是好課;只是少數優秀生展示才華,大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的課不是好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三、看學生的交流狀態
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平等、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他能與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了,沒有關系;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老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當他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反之,課堂上視書本為“圣經”,把教師的話當作是“金科玉律”,學生“唯書”是從,“唯師”是從,這樣的課就不能算是好課。
四、看學生的達成狀態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么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如果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
五、看課堂的生成性
這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六、看課堂的常態性
不少老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后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有些教師為上公開課,是有多人幫著準備,甚至借班上課,經過演練之后才上的所謂“公開課”。我們教師應淡化公開課、觀摩課的概念。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
因此,在平時每節課,我們都應該非常認真地來備課,不管是否有人來聽課,都應該認真對待。不管是誰坐在我們的教室里,哪怕是校長、主任,我們都要旁若無人,我們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這樣的課,稱為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在平時都能上的課。
七、看課堂是否真實
每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么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后做大量的準備,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扎實、充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一堂好課,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都必須守住的底線。
過去評價課堂知識含量,主要是看教師課堂傳授的知識是否足夠多,至于學生接受的程度與效果如何又另當別論。
如今更要看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并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
同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達成狀態,更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投入,每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大、盡可能全面的發展。
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讓優等生“吃得飽”,早日脫穎而出,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
評課觀點從主要看教師轉而主要看學生,這不僅是視角上的轉移,更多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只要觀念切實轉變了,素質教育的理念牢固了,評價一堂課的優劣,是不難定性的。
“好課”會讓學生受益一生。新課程環境下,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精心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分析學生,研究教學過程中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在課堂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將會學到什么知識目標、達到怎樣的能力目標,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生將會有怎樣的情感體驗,將會形成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感性思維、邏輯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新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創造性能力等。
而真正的好課會讓學生受益匪淺,使學生從真正的好課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學會能力、學會創新,并且內化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和不斷提高,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