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之我見
時間:2016/3/9
我認為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用教育、陶冶、凝聚、約束八個字來概括。
一、教育功能。學校德育工作可以定為“六大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創新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從重要性來看,思想和政治教育是最重要的,應放在首位。但從德育工作的切入點來看,應先是道德教育,如文明禮貌,行為習慣規范養成教育,然后依次是遵紀守法教育,適應環境、調節心態的心理教育,培養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確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思想教育,最高層次才是政治教育。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首先能夠讓好的風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逐步懂得一個現代人要講文明、講禮貌,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其次,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遠大的志向。再次,經歷數代師生員工錘煉的富有個性的學校精神如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始終鞭策、激勵學生,成為學生發展中的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同時,學校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教育提供了載體,每周的升旗儀式,每學期開展的讀書活動,征文比賽,文娛演出等活動,能給學生們自我表現,自我成就的滿足感,激勵他們更好地朝目標去努力,促使學生社會價值內化,促進學生責任感的形成,充分顯示了校園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
二、陶冶功能。恩格斯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校園文化環境的整潔、舒適、優美,讓學生有一種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教育,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凈化,心態得到改善,激起愛校的情懷和求美的欲望。多姿多彩的環境布置和課外文化生活,能使學生在充滿朝氣的精神氛圍中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潤。教師學生中的一些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舉止言談、刻苦的工作學習精神也會陶冶少年兒童。學校的學生書法、美術、手工作品的展示,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各個班級的學生日記版塊,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新時期我校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書聲瑯瑯的校園到溫馨的家庭,從寧靜的郊外到喧鬧的都市,從失敗的教訓到成功的喜悅等,從這些字里行間,大家可以感受到純真的童趣,熱愛生活的童心,使學生在細細品讀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滋潤自己的心靈,陶冶自己的情操;分布于校園的名人名言,可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校務公開欄可以從小增強學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識。
三凝聚功能。齊全規范的學校物質設施和優良的校風、學校傳統等精神紐帶能吸引和團結學校成員,喚起、激發師生對校園的情感,從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平直中心小學是一所教學質量優良,同時又是一所體育傳統學校,近年來,又把多媒體教學作為自己的另一辦學特色,OEH的教學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前列,這也是吸引廣大家長、學生來校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幾十年中,學校逐漸形成了“愛國、愛校、勤學、苦練”的校風,它對全校師生起著經常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滋潤著師生的心田,自覺的產生對集體榮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增加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催人奮進地去追求和實現學校的目標。
四約束功能。校園文化的約束功能,表現為“硬” 約束和“軟”約束的兩種形態。“硬”約束主要是通過校園內的制度文化建設表現出來,“軟”約束是通過良好的精神氛圍和和諧優美的物質環境,以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文化活動等影響學生,使他們在有意與無意中受到啟發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鳴,產生一種完善自我的內在驅動力和約束力,進而做到自覺遵守學校規范。如開展潔凈校園美化環境活動后,校園里很少看到亂拋紙屑,亂地吐痰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制度和管理起到了約束作用,同時也不可否認,潔凈優美的環境對師生有一種熏陶感染作用與約束作用。
時代在前進,校園文化也應該與時俱進。今后,我們要積極開展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依托的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進一步規范校園環境衛生,引導校園文明行為;面向生活,廣泛開展自主參與的學生活動,有系統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教給學生現代社會基本的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合作的觀念,培養學生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科學精神以及社會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總之,為了培養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我們要進一步搞好校園文化,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