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上師大附中)是上海市教委與上海師范大學雙重領導的市首批實驗性、示范性高級中學。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先后以《難在宏觀控制,益在個性張揚》和《名校做‘明’事,名校走‘明’路》為題,報道過該校的持續“發展教育”。校長嚴一平帶領學校管理層,克難求進5年,終使該校“發展教育”空間升級,取得這種變化的做法,就是以發展來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下文中,校長嚴一平用“傳信息、解難題、找留念”三個關鍵詞對“發展之后再努力”的探索,看似語言樸實無華,實際上他的每一句話,都蘊含著“發展教育”深深的內涵,他講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教育人對追尋教育發展夢的那份執著和深情。
嚴校長介紹說,今年學校的55周年華誕,我們決定不搞大型慶典,發展教育內涵的研討,將成為校慶主題。
第一,組織一個國際研討會。
時間定在11月20—24日(國外知名中學正值寒假,屆時將有法、美、英、澳、日、韓等國的多所學校或學術機構的師、生來我校做校際交流),上海會邀請附中的一些姐妹學校和有關方面的專家和有關部門來參加。
研討的主要內容是學校課程設置和學生的生源以及將來的去向。實際上,上海的基礎教育對高中的改革,一是在課程設置方面,二是在評價上面都值得反思和探討,這兩塊是相關連的。這兩塊如果鐵板一塊,基礎教育高中階段向內涵發展比較困難。
嚴校長說,教育改革進入深層次以后,實際上無論是課程建設還是評價,最終的落腳點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學校的育人目標應該從深層次的角度,來思考未來的社會需求,而設置一些課程,現在國際課程進入國內,一種是以升入國外大學為主要目標,有它積極的一面,為中國學生建立了另外一個升學通道,但它的不足是功利性較強;另一種做法,就是通過對國內國外課程進行比較,并加以引進和借鑒,以此來促進改善和優化我們國內課程的設置,我認為公辦學校可能在這個方面應該更出眾一點。
一是課程設置的比較。近年來,上師大附中在全面推進學校工作的同時,更注重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學校提出以“現代素養”的培育為功能導向,致力于個性化與品牌化的課程建設。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我們特別關注公民素養、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意識、創新精神和生活志趣等現代素養的培育。在“健全人格+現代素養”育人目標的引領下,“十二五”期間,學校將著力建設能夠體現學校價值追求的特色課程和品牌課程,并以育人功能為核心,形成一些彼此關聯、互相彌補、相得益彰的“課程群”。因此不一定講國外的課程都比我們的好,但至少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比較一下利弊。這個研討會,我們將圍繞“文化交融 課程創新”這一主題,通過交流,拓寬我們教育的國際化視野,既可以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又可以傳承和發揚我們基礎教育的傳統優勢,我們希望建立起能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的中西文化融合的課程體系,提高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效益。
二是課程評價的比較。國外多是分等級的評價,等級相對講是既精確又模糊的,劍橋就分A、B、C、D、E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可能在一個區段內,而我們國內多是以分數評價,一分之差也許就是一本分數線和二本分數線差距的鴻溝。實際上,這個一分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說不定這個差一分的學生在其它方面,要比多一分的學生更為優秀,但考試有很多偶然因素存在。這個評價弊端就是為了一分的競爭,讓學生拼命地重復題海訓練和做些無效的重復勞動,弄得苦不堪言。這種評價機制如果不改變,很難把學生負擔減下去。
三是教學方法的比較。國外學校非常注重動手實驗,他們理科的實驗課程比我們要多很多。他們對實驗的更求更為規范,探究過程更加聯系生活實際,他們關于實驗的知識內容比我們要深很多,有一些是大學的內容和知識,和我們的輕實驗重教材正好形成倒置……
嚴校長說,上海基礎教育將來如果要實現在全國領先的話,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為未來社會發展,為未來人才培養的需求的高度來考慮對課程設置、評價、方法進行一些有效改革,這個研討會,我們不想把它弄成搞虛的形式,多點務實的介紹與交流,再請一些華師大、上師大的專家來點評,從更高的理論角度發表他們的一些看法。這樣,研討會既是校慶系列的主體內容,也同時是為上海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積聚智慧的文化沙龍!期盼它能對上海基礎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據嚴校長介紹,在校本課程建設上,上師大附中著眼于未來人的需求,借鑒劍橋思維,近年來先后設置和啟動了創造力培養課程、公民公益實踐課程和科學實驗課程三個主要項目,并投資創建了相應的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學校的陶藝、動漫、金融(模擬投資)和網絡等實驗室先后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迄今為止,該校化學實驗己經成型,物理、生物實驗逐步普及……
嚴校長表示,上師大附中新的校區,在如何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這方面,校方還會進一步加大投入和栽培力度。
第二,以教研組為單位,對課堂教學進行探索。
嚴校長說,課堂現在提法也很多,如美國的翻轉課堂(學生的主要學習在課外,教師在課堂里面主要是答疑解惑),作為一種新的課堂探索一種想法,在現代信息高度發展的社會,我認為有它的可行性,但是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不是根本性的,它實際上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怎么認識課堂之間的師生關系,怎么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這樣一個特點,來看待和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這個我覺得大家可以進行探討,我們提出以“實踐教學民主,革新教學方式”的課堂教學方式的探索與革新,特別想在課堂教學上做些探索。希望把我們的課堂建設成“生命課堂、思想課堂、個性課堂”。但整個課堂教學改革的難度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基礎課的改革,我想通過探討,使課堂更民主一點、更和諧一點,要按我教的專業來講,更生態化一點,所謂生態化就是:環境中,不管你是小草還是小樹、大樹,都能得到充分的陽光和水分,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