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角色異化
時間:2016/3/2
經濟快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和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使校長變成了“企業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要求學校多出人才、家長要求學校育出天才。在這種背景下,學校不得不改善自己的辦學條件,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引進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各個學校都花大量的資金去興建教學樓、體育館、圖書館、運動場,配備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聘請優秀教師。而這些僅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滿足不了的,校長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向政府要撥款、到企業拉贊助,使事務繁多的校長們沒有精力去處理教育教學問題,原本應成為一個教育家,現在卻變成了“企業家”,嚴重阻礙了校長的健康成長。
學校布局調整造成的校內不同教師團體的矛盾使校長變成了“協調員”。在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有兩個或更多學校合并成一所學校的現象到處可見。在這樣的學校里,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組織在一起,他們帶來了各自的優良傳統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為方式,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不同的教師團體。文化與行為方式的沖突使原本一體化的學校出現了分裂,原有的制度在“新鮮血液”的沖擊下無法貫徹,新的制度的建立又會遇到不同團體的不同要求,教師們往往為此而產生團體的矛盾,作為校長就不得不在不同的團體之間尋找新的動態平衡,一個教育領導者變成了一個“人民協調員”,校長們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措施難以順利實現,也就更談不上成為一個成功校長。
校際之間對教育資源的惡性競爭使校長變成了“外交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育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這造成了近年來生源數量的不斷減少。對教育的不斷投入,使各個學校的辦學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辦學能力的提高與生源減少的矛盾,使對生源的競爭異常激烈,甚至為了生源不擇手段。同時,政府在教育投入中也存在著“馬太效應”,越是名優學校獲得的教育投入就越多,使得大部分普通學校不得不為有限的投入而展開慘烈的競爭。這樣的情況在職業中學里面顯得尤為突出。這就造成校際之間對教育資源的惡性競爭,能不能爭得的生源、能不能獲得投入成為實際衡量校長能力的標準,校長們不得不為此展開各種各樣的外交攻勢,搞好與下級學校和上級政府的關系成為校長日常工作的主旋律,外交能力竟然成為了搞好學校的關鍵因素,儼然成了一個“外交家”。在如此背景下,校長們也就沒有時間去靜心提高自己,最多只能成為一個“事務型”校長,離成功校長越來越遠。
先進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學校現實的矛盾使校長成為“表演家”。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教育行政部門為了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經常組織校長去先進地區學習經驗、去高等院校學習理論,甚至派去國外參觀考察。通過這些學習、考察,校長們開闊了視野、獲得了感性的認識,對落實先進教育理念充滿信心。但在回到學校實際進行操作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和實際情況的不同,中考和高考的壓力,加上校長們的領悟能力不足,部分學校校長在應用時出現了“四不像”的現象,素質教育的“皮”,應試教育的“芯”,實際上變成“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扎扎實實的應試教育”。為了應付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和兄弟學校的參觀,有些校長不是成為先進理念的“落實者”,而是成為做表面工作的“表演者”。這樣,不但沒有走出一條不斷學習、用先進理念提高自己的道路,反而成為一個追求形式、搞花架子的形式主義者,背離了校長健康成長的方向。
校長的角色異化現象,嚴重阻礙了校長的專業成長,影響了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的完成,對這一現象加以反思,可以幫助校長更充分、更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今教育改革中,自身專業成長必然會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利于得到逐步的改善,加快專業成長的步伐,以帶動學校工作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