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
時間:2016/2/17
至此,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已經上升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層面。
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負面影響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是加強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校長教師補充配備,破解擇校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可否認,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促進義務教育校際之間、城鄉之間師資的交流,推動義務教育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但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
滋生新的教育腐敗。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實施,容易帶來“權力尋租”現象,教育官員在規劃校長、教師交流工作中,可能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影響學校發展連續性。交流輪崗制度的實施可能影響學校發展的連續性,容易造成學校發展的“斷裂”,不可避免地催生校長學校管理和教師教學的短視行為。
部分師生的學校歸屬感和積極性受損。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后,好不容易培養出的名師,交流后到了其他學校從教,校長自然有意見。有的教師交流輪崗后,可能會帶來工作、生活上的“落差感”。原來習慣了享受“優質師資”的學生及其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不公平感油然而生。
二、實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這是由制度本身具有的一定強制性因素引起的。《意見》不僅提出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建設目標,而且還規定了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還會出臺具體實施細則。由于學校之間、離家遠近,所處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差異性,每個人的選擇都會趨向于環境、待遇好一點、離家近一點的學校。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或者少受損失,校長和教師必然會攀附權力,尋找關系,一旦交流輪崗成為常態,教育腐敗就在所難免。
教育質量提升和學校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慣性。學校發展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實力漸漸積累的過程,包括制度文化在內的學校文化的建設有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以校長的角色為例,一個負責任的校長,從熟知學校情況,到他的教育理念和原有學校文化的沖突和磨合,從制定學校發展戰略,到推進實施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最后到學校制度和文化的建構,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而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不利于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的形成,難以培植學校發展的內在生命力。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重點是優質師資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傾斜。人都具有自私的本性,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覺得利益受損時,自然就會產生不公平感。在制度實施的過程中,校長會因為被交流的優質教師的培養成本而感到不公平。教師會因為輪崗后,優質學校薪酬待遇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而薄弱校多數處于城鄉結合部和鄉村,教學硬件設施差,薪酬待遇相對較低,各方面都不如自己原來的學校而產生心理上的“落差”,難以心平氣和;享受慣了優質師資的學生及其家長也不滿意,如果師資從差的換成好的,當然高興,但若反過來,由名師和骨干教師換成了從別的學校輪崗過來的普通教師,他們會覺得利益受損,也會產生不公平感。所有這些不公平感,最終都會影響到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受影響,必然會帶來工作中的負面能量,出現教師出工不出力,不思進取,不求專業成長,得過且過的現象,交流輪崗的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三、加強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實效的對策建議
既然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們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科學規劃,講究策略,落實措施,達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的 效果。
規范和完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的管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行“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的工作機制,縣級教育部門特別是教育人事管理部門要科學制定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施方案,科學編制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中長期規劃和年度交流計劃,并落實到校到人。要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協調組織、編制、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形成交流輪崗工作聯動機制,指導推進交流輪崗工作開展。明確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具體要求和支持政策,完善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薪酬福利、評優表彰等方面的激勵保障措施。加強對優秀校長和教育名師的培養,建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長效機制。選拔德才兼備、公正無私、敢于擔當的優秀領導干部負責交流輪崗工作。對交流輪崗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查找原因,積極尋找對策,在今后的實施中及時、主動加以完善。加強交流輪崗的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圍,進一步激發校長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工作的創造性,確保交流輪崗工作取得實效。
建立和逐步完善現代學校制度。要尊重教育發展的自然漸進規律和學校文化發展的歷史積淀的現實,教育質量的提升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學校的發展需要理念的傳承,歷史的延續,措施的持續,目標的統一。為此我們應加快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要求每一所學校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通過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確定學校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形成指導學校長遠發展的學校章程,從而建立起推動學校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改變過去學校發展的規劃和藍圖因為學校校長的更替而不斷改變的現狀,有利于學校發展歷史的延續。
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要破除傳統的“學校人”管理理念,改變過去的教師宏觀管理主要由學校負責的現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實施,需要加強縣(區)域內義務教育教師的統籌管理,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礙,建立“縣管校聘”的管理體制,促進校長教師在縣域內的合理、有序流動,推動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
創新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方式方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重點是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職任教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我們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校聯盟、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學區一體化管理”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方式方法,甚至可以鼓勵在公、民辦學校之間,也可以探索校長教師的交流。
忌“削峰填谷”。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避免出現過于“強制性”的教師資源重組現象,交流輪崗不是“劫富濟貧”,也不是要將原來的優勢學校降為“普通學校”,更不是要將原來的優勢學校變成“劣勢學校”。任何削弱原有“優勢學校”去填補所謂的“薄弱學校”的思路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增強扶弱”。
總之,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師資源配置是關鍵,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實施是實現義務教育教師資源城鄉、校際之間均衡配置的重要措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實施必須在尊重教育規律和教育發展現實的前提下進行,任何急躁、盲動甚至違背教育規律的強制行為,只會妨礙教育事業的健康、協調、持續、科學發展。只有科學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才能真正實現預期的教育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