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校長管理理念的思考
時間:2016/1/14
最近,有人對50名校長作了一個調查/(1):在校長管理類型特征方面,從3個維度,分9個類型進行調查分析。一是從校長工作的重心維度分為教學型、科研型、管理型三種類型;二是從校長管理的理念維度分為操作型、經營型、戰略型;三是從校長管理的風格維度分為質量效率型,開拓創新型、民主參與型。從以上3個維度9個類型的調查結果看,校長認為自己屬于科研型和管理型的各占38.7%,屬于教學型的占16.1%;屬于戰略型的占29%,屬于經營型的占21%,屬于操作型的占14.5;屬于民主參與型的占32.3,屬于開拓創新型的占29%,屬于質量效率型的占22.6%。
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在當今開放化、市場化和競爭化的學校管理環境下,學校要生存和發展,校長管理理念的變革,工作重心和價值取向的調整,管理作風的改變是關鍵。因此,校長應因環境變化,適時做出以未來為取向,以系統、全面為引領,以創新為動力,以人為本位,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是校長走向成功的必然選擇。
一、 先進的管理理念是現代校長發展學校的靈魂。(2)
校長只有不斷地獲取先進的管理理念,才能把學校和老師引導到最高境界,進而把學校發展到最高境界。
1、 校長要有前瞻性。作為一校之長,首先要具有戰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風范。高瞻遠矚,善于把握時代展的脈絡,能夠敏銳地抓住教育的未來走向和社會發展提供的機遇,勇敢地構造本校發展的藍圖,做到超前規劃,超前發展。
2、 校長要有創新性。要創新,必須勇敢于突破和超越環境,突破和超越自己。突破環境不是置環境的約束而不顧,而是把握環境中各因素運動特點和規律,能動地利用有利因素,把環境中的限制因素轉化為促進因素。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首先對自己來個突破和超越,不是將自己放在被動的執行者的地位,而是看作相對獨立的決策者;不是扮演一個事務者的角色,而是扮演規劃學校發展的戰略家。
3、 校長要有務實性。既要高瞻遠矚,又要腳踏實地。先進管理理念的確立是基于對教育內涵的深層理解,是基于對自己學校情況的理性分析。因此,管理理念不僅僅是從書上抄下來的,也不是聽到一個好的提法就“借”過來的。它是學校領導在工作中根據自己的環境、人和時代特點,與教師、學生不斷探求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符合本校特點的管理追求的目標。
二、 現代校長應該具備哪些先進的管理理念。
1、在教育思想、辦學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以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為本。
教育思想是人們對教育的一種理性認識,是對教育實踐的一種提煉、概括。由于立場、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不同,個體的教育思想存在著差異性。作為一個成功的校長,要把教育思想(理念)變成人們的行動,善于把當前各種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辦學理念與實踐。眾所周知,以人為本和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反映了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本質要求,集中體現了現代學校教育和管理在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上的時代要求,也是現代校長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校長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2、 思維方式上,善于宏觀戰略思考和系統整體思維。
學校管理是在開放的環境下,校長與與其成員主體設計學校發展目標,主動謀求學校發展的自覺的組織行為。因此要科學制定并有效實現學校發展目標,校長必須具有宏觀戰略思考和系統整體思維。這是因為:學校發展在歷時性上有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縱向持續性的發展過程,在共時性上有一個學校內部與學校外部各種關聯因素橫向協調整合發展的過程。要實現學校的持續發展,校長就要跳出學校看學校,面向未來謀發展。而要做到這些,校長就要善于宏觀戰略思考和系統整體思維。
3、 意志品質上,具有積極的心態和執著不懈的追求。
美國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認為,在一個人成功的諸多因素中,積極的心態是居于第一位的。校長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沒有挫折,關鍵在于遇到挫折和困難之后有沒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有沒有敢于應付來自各方面壓力的挑戰,執著不懈地追求既定目標的意志品質。因此,校長必須能經常地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迅速地做出符合需要的決定并付諸行動,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要具有不屈不撓、堅持不懈地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并善于控制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鎮定自若,處亂不驚的大將風度。
4、 在關系準則上,注重理解和溝通,著力營造“和合”的人際關系。
領導首先是服務,其次是協調,然后是平衡,是和諧。在學校管理中,涉及內部與外部,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各種關系,如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等。在這諸多的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怎樣建立人際關系準則,是每個校長必須直面和需要認真加以處理的問題。而注重彼此間的理解,加強相互間的及時有效溝通,著力營造和諧與合作的人際關系,可以說是校長走向成功的重要條件。
5、 在角色定位上,校長是教育與管理改革的引領者和服務者。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在不同的校長中間,對校長這一社會角色往往有著不同的定位。如有的認為校長是決策指揮者,有的認為校長是管理控制者,有的認為校長是獎懲的施行者等等。這些特定的角色定位固然內含了校長角色的特定要求,但如果僅僅從這個層面來認識和理解,顯然不夠準確和完整。在現代學校管理中,越來越多的教育管理者認同這樣的觀點:校長是手中高舉一面旗幟,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人,即校長是一個率領隊伍朝著既定目標方向前進的引領者。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管理就是服務,因此,校長不僅是一個引領者,還是一個為教育和學校師生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的服務者。
6、 在專業發展上,注重教育管理理論探新和學校管理實踐的反思。
校長的專業發展一方面離不開外部的推動,另一方面也需要校長不斷的學習知識和理論探新,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提高。校長作為一個專業性的社會職業,賦予其完整的專業內涵。因此,校長必須自覺做到專業化,同時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校長要在學校管理的實踐中,做到不斷增加新知識,擴展新理論,與時俱進,提高學校管理所必需和相關的知識理論;同時學校管理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活動,還必須很靠校長在學校管理的實踐中運用所掌握的理論,指導自己不斷地進行反思,系統地進行總結,進而提高自己的實際管理水平和能力。
7、 校長應該做到柔性管理。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們深知凝聚的重要。而人心是要用人心來換取的。校長對教師的管理,應該是一種柔性管理,把誠信、容人之心和關愛都融入到溫暖的情感之中。我們要求老師變學生的“要你學”為“我要學”,那么,校長也要變老師的“你必須努力干”為“我要努力干”。這種寓“有為”于“無為”之中的管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最有效的管理。
三、 校長實現先進管理理念的三點思路。
(一)、重視文化建設是現代校長實現先進管理理念的關鍵。
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形成一致,共同追求崇高的目標。學校的文化建設就是把先進的管理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大家都認同的觀念,并形成可操作的目標。在學校文化發展和形成中,首先要重視這幾個方面的建設。即特色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
1、 特色建設
學校辦學理念明確,能具體和被教師認同,并最后變成自己的行動目標,學校就一定會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什么是特色?就是在辦學主體努力追求之下,學校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別優于其他方面,也特別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品質。特色可以表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獨到而優異即為“特”。學校特色不在大而全,而在少而精。無論在辦學管理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還是課外活動上,只要能在其中一點上有獨到之處,就可以形成學校特色。如果追求的太多,太全面,那么就難以形成某一方面的優或某一方面的“特”。
“特”絕不是外在的。學校特色是實在性與抽象性的統一。它不僅指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而且指制定和采取這些措施的指導思想;不僅指學校人際關系的現狀,而且指其人際關系所體現的精神境界,不僅指考試中的高分,而且指獲得高分的途徑和高分體現出來的價值追求;不僅指豐富的課外活動,而且指組織和參加這些活動的目的、動機;不僅指各種競賽活動中的獎牌,而且指這些獎牌折射出來的榮譽觀;不僅指優美的校園環境,而且指師生對校園環境特殊依戀的感情。
2、 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和載體。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向是逐步實現校本管理。這既為校長確立具有自己學校管理理念和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建設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留有充分的余地。因此,校長要緊緊抓住機遇,積極建設和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能體現學校管理新理念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主張自主進行適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課程開發策略,實質上是一個開放民主的以學校為基地進行開發的決策過程。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最重要的一條是必須明晰,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要和校長的管理理念,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方向一致起來。因此,明晰培養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再一個就是重在開發的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是一時一事的突發奇想,是一個持續的研究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造和創新的過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不是編制幾本教材,而是根據培養目標的需要對學校的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包括從內容到形成的全方位考慮,尤其要視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要認識教材不是課程的唯一資源;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環境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學生也是課程資源。因此,要突破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載體,突破課堂的時空局限,重視經驗課程、體驗課程是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基礎。
3、 隊伍建設
重視教師的發展和培養是學校進行文化建設,走建設內涵發展之路的基本保證。教師是學校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人力資源,優化人力資源無疑是學校工作重心所在.在教師的發展與培養上,也能體現校長的現代管理理念和高瞻遠矚的氣魄,校長必須用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選擇使用教師,使學校名師輩出。
首先,要培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必須著眼于教師的未來發展,即關注教師的“研究型”素質的培養。原因(1):現代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從思想觀念到內容、實施手段、途徑,評價都要轉變。我們許多教師只會講課,不會教學。殊不知講課的出發點是課本,目標是把課本中的內容講出來,讓學生在理解中接受。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目標是教會學生學習,通過教師的教,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去閱讀,去觀察,去表述,去應用,從而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結果及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從講課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構成了當代教育內涵發展的主要內容。所以,今后的教師不是憑教材來講課,憑經驗來教學,而是憑科研,憑自己對學科課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來教學的。因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使教育教學永遠處于動態的發展中,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要在不斷研究,不斷解決問題中完成。因此,沒有一定科研含量的教師不僅成為不了優秀教師,隨著時代的發展可能連一名合格教師都達不到了;原因(2):由于傳統的教育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文化隔離,形成了一道教育科學壁壘,教育的“第一生產力”因此不能有效投入教育,教師和學生則不得不主要依靠延長勞動時間加大勞動強度試圖保證教學質量。壁壘變通途,必須消除隔離,進行積極的文化機構,讓教師通過提升自己的理論素質來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和效益。因此,研究教育科學是未來教師成長的必然選擇。
其次,就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要給師生留有充分的發展乃至創造空間。名校的一半是文化。好學校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靠領導方式,創業型文化發展起來的。管理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它的管理文化,核心是價值觀,人才觀。決定學校特質的是文化,它有很強的滲透性,表現在許多不易察覺的語言和行為中,當然更表現在我們自覺刻意追求的文化中。
再次,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我們制定這些規定和措施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呢?它與我們的辦學理念一致嗎?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嗎?它與整個學校融為一體了嗎?管理的目的本來是為了目標的實現。對于學校來說,就是為了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可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情況是,制度和措施本身卻成了目標。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管理主義”,或叫“管理異化”。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教育是什么?是內容與形成的統一。教是形成,育是內容,是本質。因此,學校應演繹為教育場:“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教育氛圍,是人與人之間的責任和奉獻,人格的平等和利他的舉動,展示了它巨大的感染力及其存在價值。教育場的全部價值集中體現在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勵,時時處處彰顯濃郁的人文精神,促進師生崇高的信念,高雅的舉止逐漸于自律和內化,逐步達到人與自我,人與國,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某校的“用智慧啟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管理理念就充分顯示了文化建設的人文精神。因此,學校應該通過管理成為顯示人性的組織。人與人之間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而非主客關系。因此,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是他們展示風采的場所。管理者要解放師生的手腳,把尊嚴和自主還給他們。有位很有名氣的校長體會到:“管理之根本是經營人心”,只有團結人心,凈化心靈,調動人心,學校才能萬眾一心。他的管理信條是“既讓教師有危機感,又要有安全感”,有“校興我興,校衰我衰”的意識。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感到學校是可以依靠的大樹,校長是最可依賴的人。
高水平的管理是能夠實現無制度化的管理,最高境界是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二)重視提升自身素質和水平是現代校長實現管理理念的保證。
一個成功的校長應該具有良好的德、才、學、識、廉等方面的素質。(3)首先,品德方面應該具有大公無私、謙虛謹慎、寬容大度的品質。例如,領導者的寬容精神,能給組織內成員以良好的心理影響,使大家感到親切、溫暖、友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增強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團結,提高心理相容水平。一個領導者只有具備了寬容精神,才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同志,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奮斗。其次,智力方面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能力;個性方面,應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進取心,有廣博的興趣。第三,組織管理方面,應該具有決策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例如在交際中,有一種重要的形式就是談話。領導者通過談話,可以起到監督、參與和指導作用。談話是一門藝術,領導者要善于激發被領導者談話的愿望,要善于啟發下級講真情實言,要善于表達談話的興趣和熱情,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沖突。第四,領導要注意反腐倡廉。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事力求公平、公正。
提高校長自身的工作效率,就是提高校長的管理水平。校長要經常學習,不斷實踐,時時總結,才能提高。校長必須時時記住自己的工作職責。也就是說,領導者必須干領導的事情。例如校長代課,主要精力放在備課、教學方面,必然會導致疏于領導本身職責。所以校長應該是帶領和領導群眾前進。
(三)校長學會經營比會教課更重要。
傳統的學校管理認為,一個好校長首先應當是一個好教師,因為他的職責和業績都在學校內部。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缺少對學校外部環境的考慮,是不可取的。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就對校長和學區負責人的選拔和職能作過深刻的反思。在克林頓政府執政時期,美國的一項調查指出:芝加哥、底特律、圣地亞哥和西雅圖等學區,非常愿意到教育圈子以外去尋找校長人選,并由其來管理劃拔給學校的巨額教育經費,“他們并不幻想學校系統出來的某些人就必然具有管理好這些事情的經驗和背景或為此而做好了準備。(4)1993年,英國“國家教育研究基金”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90%的校長感到自己更好像是學校的經理,而不是傳統的校長。”事實上自我國發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來,中小學校長已經或多或少地參加了學校的經營活動的公關活動。
好校長當然最好是好教師,但好教師并不是出任學校領導的必要條件。美國華盛頓大學古德蘭德教授認為,“今天的優秀領導并不是我們上個世紀80年代所談論的教學領導的校長。那純屬無稽之談。首先,校長并不是因為是好教師被選做校長。校長應該熟悉并利用國家的有關教育和經濟經營中的有關法規,能夠制定一種被全社區接受和支持的學校發展遠景規劃,并促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美國“跨洲學校”校長執行頒發聚合會標準之一,2000年)。他們是“為一所學校提供保證成功和改善辦學狀況的專業領導,他們必須為學校提供工作構想、實施領導和指明方向,保證學校管理和組織符合學校的目標”(英國校長國家標準,1998年)。(5)近年來,我國清華大學職業校長研修中心也提出,校長應當具備“3A”能力:“戰略思考與規劃能力、資源整合與運作能力、動態管理與組織能力。”
總之,我國的中小學校長應當跳出“圈外”,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了解國內外學校經營管理的知識和運作方式,把握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善于決策,及時而準確地制定學校發展的目標;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可以獲得的資源,協調公共關系;以人為本,重視學校師生員工的共同愿望,努力調動全體教職工工作積極性,借助多種激勵機制促進學校的工作,以使學校的教育實踐實現不斷的創新和超越。
注釋:
①程振響:《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涵義及策略思考》
②《中小學學校管理》,2007年第4期
③柏云霞《現代校長辦學理念的思考》及《中小學學校管理》
④趙建中:《關于“學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許學校》heep://www.ep-China.net
⑤陳駕:《美、英、新三國的學校管理看校長角色轉變》,《人大復印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