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中的有效學校管理策略
時間:2016/3/11
一、制定校園管理規范是進行有效課堂管理的前提
1.制定校園管理規范有助于學生課堂行為規范化。學校規范是每位老師和學生必須遵守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是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協調學生的行為,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要求學生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它使學生懂得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從而使學生課堂行為規范化。課堂管理規范的制定,是有效課堂管理的前提。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規范的內容以及出現違規行為將會受到的懲戒。規范一旦建立,教師首先要嚴格遵守,同時要監督學生嚴格遵守。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保障有良好的紀律,也才能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
2.制定校園管理規范有助于學生課堂行為的社會化。校園管理規范的制定,有助于學生課堂行為的社會化,使學生了解在各種場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準則,有助于學生人格的成熟,使學生形成獨立、自信、堅持不懈、自我控制等成熟的人格品質,有助于學生道德準則和道德義務的內化。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也有助于進行有效課堂管理。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進行有效學校課堂管理的基礎
1.教師對課堂管理負有主要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堂管理負有主要責任,教師只有善于按照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規律性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訓練、講解和指點,才能使學生積極而高效的學習知識、自覺維護校園紀律、提高自身的才能與修養,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進行有效校園管理的基礎。
2.教師良好的教學水平有助于學校課堂管理。有效的教學是防止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第一道防線,好的紀律來自好的教學。因此,改善校園紀律,必須改善我們的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且也是課堂教學的講授者。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常常和教師水平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那些常出錯誤、枯燥無味、方法單調的課堂教學,良好的課堂秩序是無從談起的。相反,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專心聽講,而且有助于樹立教師的威信,為進行有效校園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進行有效課學校堂管理的關鍵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僅是教師有效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進行有效學校課堂管理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倡導對學生主動性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真正的學習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僅可以使教師卓有成效地進行教學,也是進行有效學校課堂管理的關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和紀律,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一般來說,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愈大,學習效果也愈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得怎樣,直接影響并最終決定著他個人的學習效果以及班級課堂的秩序與紀律。
2.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合理適度的學習動機;二是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三是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決策權,包括目標的制定、學習方式的選擇、校園及課堂管理的方式等;四是提出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積極行為;五是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教師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以有效進行學校課堂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善于溝通與交流是進行有效校園管理的保障
1.善于溝通與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溝通技能有助于增進師生間的關系。一方面師生關系良好,教師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導產生積極的心理定勢。這樣就容易把教師的教育要求轉變成學生的自我要求和行動。相反,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就可能出現情感障礙,學生對教師的教育要求產生否定的心理傾向,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師生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常常是和學習情感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情感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緊密相聯。師生關系融洽,教師講課生動,學生就會喜歡教師,由喜歡教師而產生對教師所教學科的興趣,即所謂的“愛屋及烏”。有的學生并不缺乏學好某門學科的才能,僅僅是由于情感上厭惡某位教師便厭惡他教的課程。
2.善于溝通與交流有助于進行學校課堂管理。如果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恰當地與學生進行和諧溝通,不僅會影響其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而且會影響課堂紀律,甚至使課堂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夠使教師與學生形成一種共同關注,一種整體感和認同感,這是實現課堂活動和達成管理(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的有效源泉。因此,在學校課堂管理中教師要掌握和運用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技能。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傾聽。教師的傾聽體現著對學生的接納和重視。傾聽是表達尊重的標志,是滿足學生被接納、受重視等需求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傾聽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以全神貫注和興趣盎然的神色傾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二是盡可能從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理解其所表達的思想和感受。三是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講話。四是將自己的非語言信息和口頭釋義統一起來,盡可能精確地對你所聽到的內容進行釋義,并談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態度。另一方面要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合理運用肢體語言有助于課堂秩序的建立。一是眼神接觸。眼神接觸是課堂上師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通過訓練,教師不僅要能自然地注視每一個學生,而且要能讀懂每一個學生的要求和反應,傳達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及對整個教室情境的把握,預防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二是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是肢體語言的重要部分,在交流中傳達著許多重要的信息。因此,教師在調控學生課堂行為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利用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配合講課。三是身體接近。對課堂上違紀的學生,教師的言語批評既會中斷教學活動,又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需走近學生或輕輕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說,就能使其遵守紀律,端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