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是學校管理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必修課,是學校最重要的常規(guī)工作之一。按理說,教師們應該能接受這樣的活動,并能從中獲得收獲和啟發(f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準。但事實是,不少學校的教師并不喜歡本校的教研活動,常常報以應付的態(tài)度,甚至有些抵觸。
最近收到幾個學校的教研組建設計劃,其工作要求大體如下:制定學科學期教學研究活動計劃,撰寫學期教研工作總結,指導本學科開展教研活動;配合教導處組織本學科教師實施教學常規(guī)要求;定期開展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深入研讀課標、教材,及時傳遞教學改革動態(tài),努力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等。教研活動內容無非是諸如學習教育教學經驗文章、觀摩優(yōu)秀教學視頻、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議課、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等等。
大家可以看出,這種教研組建設和活動要求籠統(tǒng)難以操作,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具體,缺乏創(chuàng)意和實效性,難以看出如何通過教研組建設和活動推動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實現每個人的專業(yè)成長。尤其是,這些陳詞濫調式的要求和活動一定是每年都如此炮制和推行。這樣的低效重復性的教研活動教師怎能喜歡?可以說它已經造成了教師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影響了教師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教師職業(yè)的倦怠與反教育的情緒,與這種教研活動關系極大。
有效的教研組建設決不能有“皇帝的新裝”的思維習慣,應該結合實際落到實處。它應該是一種文化,是教研組成員共有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以及自覺的精神和價值觀體系,它關系到每位成員在教研組這個群體和組織內的生存方式和狀態(tài)。
教研組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文化過程,它要求組長根據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尋找不同的問題和契機,依據不同時期教師的成長需求,提出不同的目標和創(chuàng)建策略,從而層層推進,不斷有所創(chuàng)造。
因此,教研組建設必須從以“事物”為核心轉到以“人的生命成長”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上來。要用整體性和過程性思維方式,通過有效的活動安排,使學習和研究的意識、態(tài)度滲透并轉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通過實現日常化而達到過程化。
教研組長也要從被動聽從命令轉化為主動為組內的每位成員營造適宜其專業(yè)成長的文化氛圍,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教研組成員的具體行為。要努力擔當教師狀態(tài)的解讀者、教師發(fā)展的促進者和教研組文化的診斷者、策劃者和創(chuàng)建者角色。同時,教研組長還要率領本組成員,以教研組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建與管理為核心,營建新型的教研組文化,定期舉行教研組文化產品的交流評比和推廣介紹活動,一起打造學習型、研究性品牌教研組。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許多教學工作辦不好,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人們天天、月月、年年都在重復同樣的缺點,無休止地議論卻又不能改正這些缺點。因此,無論是校長、教研組組長還是教師,不要僅僅只是看見缺點,而要去力圖分析如何從源頭消除產生缺點的原因,然后再研究后果。
建議學校指導并支持每個教研組從“信念作風、隊伍建設、課程教學、校本教研、知識管理、特色建設”五個方面制定詳細的發(fā)展規(guī)劃,全面分析教研組和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生命背景、精神需要和成長目標,把教研組建設和活動的宗旨落實到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和生命成長上。這樣,教研組才能引領本學科的新風尚,積極嘗試學科民主生活建設,發(fā)揮學科功能,推進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激發(fā)起廣大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教研組建設的活動,為學校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