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學校管理是一門應用學科,它不僅要闡明學校管理的原理原則,探討學校管理規律,而且要研究學校管理方法,體現應用性質。
◎長期積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①
學校管理方法是學校管理者為了實現管理目標,開展管理活動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總結我國自己的科學管理方法,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管理學的途徑之一。下面的作為領導部門的一般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不論是新民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起過重大作用。他們有普遍的應用價值,同樣可以作為指導學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調查研究
這是管理活動必須做好的第一位的工作。掌握信息,取得第一手資料,沒有調查研究不行。調查研究是克服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和瞎指揮的重要方法。有效的調查研究,必須明確調查目的、講究調查方法、制定調查計劃,使調查結果可考可信。
二、吃透兩頭
上頭是黨和政府的方這政策,下頭是群眾、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學校管理活動,政策性很強,不能離開國家的方針政策另搞一套;學校管理活動,針對性很強,必須切合本校的實際。所謂“吃透兩頭”,就是把兩頭搞得清清楚楚,相互結合起來,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三、一分為二
對人對事要具體分析,既看到優點,也看到缺點和問題;既看到有利條件,也看到不利條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兩點論,辯證法。“一分為二”是克服主觀片面的有效方法。主觀片面往往使管理工作造成失誤,所以學校管理者要樹立全面看問題的觀點,既要看到這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這既是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
四、解剖麻雀
也就是典型分析。俗話說“麻雀雖小,肝膽俱全”。“一粒沙可以見太陽”。我們我們不可能對什么事都作全面分析,不僅時間不允許,精力也顧不過來。因此,為了了解某種傾向,給決策提供依據,需要對一個組、一個班、一個團支部或一個年級進行典型分析,以此推見一斑。運用這種方法,“麻雀”必須找準,確有代表性。
五、先搞試點
特別是重大措施,要先搞試點。成功后在推廣,不要一下子全面鋪開。很多問題之所以造成失誤,往往就是因為沒有事先搞試點。1958年的“教育革命”,不經試點就全面鋪開,給教育工作造成重大損失;1966年開始的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不經試點就在全國開展,成了一場空前浩劫,給國家、民族帶來了重大災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學聰明了,凡重大措施都先搞試點,機構改革先搞試點,工資改革先搞試點。這樣,可以避免造成重大失誤。對學校來說,管理體制特別是勞動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的改革,教學上的重大改革,也應先搞試點。
六、以點帶面
上面說的“先搞試點”,是指在采取重大措施之前,要經過試驗,使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以點帶面”的“點”,含義更廣,包括領導干部“蹲點”。或為了摸索經驗,創造經驗;或為了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或為了幫助后進,趕上先進。抓點是為了推動面上的工作。因此,點與面要緊密結合,用“點”的經驗來指導面,用面的材料來豐富點,使之互相促進。
七、互通情報
領導成員要把彼此掌握的重要情況互相通報,互相交流,以取得共同語言和共同認識,這也是互相信任的一種表現。上下要通氣,左右要通氣,單位與單位之間要互通聲氣,已達到信息暢通,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
八、心中有數
學校管理者心目中,要有基本的數量統計資料。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有些基本數字必須了解,如全校多少人,其中教師多少,職工多少,學生多少。教師中老教師、中年教師、青年教師各多少,骨干教師和不能勝任工作的教師各多少,男女教師各多少。學生中男女生各多少,三好生和后進生各多少……這些,要有基本的數量統計。因為這些統計資料,往往是做出決策的基本依據。
九、“安民告示”
這本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一種方法。統治階級怕亂,怕人民造反,當然要想方設法安撫民眾,以緩和矛盾。我們借用過來,賦予新的含義,作為一種民主管理的方法。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特別提到這一條,他說:“開會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樣,讓大家知道要討論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并且早作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就不要急于開會。”不僅開會如此,其他方面也應如此,把情況告訴群眾,讓大家事先了解。不僅工作要早作準備,讓大家和衷共濟,共同渡過難關。
十、少說多做
這是鄧小平一貫倡導的工作作風。發揚這種作風,用這種作風來代領群眾前進,也是一種管理方法。多少年來說空話、唱高調之風甚為流行,這是領導者失去群眾信任的一大弊端。革除這一弊端的良方就是少數多做、而且是多干實事。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如果制將不做,再好的理論、路線,再好的規劃、藍圖,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凡是得到群眾真誠擁護者,必定是少說多做、多干實事者。“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管理一個學校,也是如此。只有少說多做,才能帶領師生把學校辦好。在改革開放時代,更是如此。
我國長期積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當然不止上面這些。系統地、全面地總結我國自己的科學管理方法,有待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努力。上面提到的10方面,只作了簡要說明,未能展開論述。但不要小看這10句話40個字。它們是許許多多前輩和長者智慧的結晶,其中包括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誰也不能否認它們是體現中國特色的科學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因為它們從經驗到語言,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貨。在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上,所謂“具有中國特色”,既包括我國自己創造的土生土長的東西,也包括從國外引進的中國化了的東西,但不包括照抄照搬的東西。
◎管理學校常用的方法②
學校管理者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辦學任務,必須講究完成任務的方法。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辦學條件基本相同的學校,有的因管理方法得當而成為先進學校,有的因管理方法不當而問題成堆,可見學校管理者不可不認真研究學校管理方法。在此我們要探討的是學校常用的、有效的管理方法。不常用的、怎樣效果不明顯的則略而不論。學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常用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通過行政組織、運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管理學校的方法。例如行政運用自己的權威,采取指示、命令、決定、規劃、計劃等措施,通過學校的行政組織,對學校進行管理,就是這種管理方法的直接體現。行使這種方法的只能是行政組織和行政負責人。黨團組織和工會,都不能行使這種方法。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學校,黨支部也不能行使這種方法。有的黨支部針對學校行政工作在校內發通告、下指示,這種作法是不對的。
行政方法有兩個最大特點,一是強調垂直的縱向系統,上級領導下級,下級服從上級。即上級有權向下級發指示,下命令,下級必須服從。二是帶有強制性,強調紀律,保證領導人的指示、決定能貫徹執行,不允許有對抗行為。
行政方法是管理學校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它是統一全校行動,使學校正常運轉,提高管理效率常用的一種方法。只要有行政工作存在,只要有上下級存在,這種方法就不可能廢除。尤其是在特殊情況下,更需要行使這種方法。但是,行政方法不等于強迫命令,不等于獨斷專行。它必須建立在客觀規律上,符合并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它必須從實際出發,符合師生的意志。
運用行政方法時,要審慎行事,不可濫用。運用得當,行政負責人的權威會隨之提高;運用不當,不符合師生的意志,會引起相反的效果。行政方法如果多次運用不當,行政負責人的權威就會大為降低,行政方法就沒有多大作用了。
行政方法是否有效,所否得到師生的擁護,取決于行政負責人的權威;而行政負責人的權威,又取決于其素質。
二、法規方法
法規方法,是指依照國家有關教育事業的法律、發令、規范、規則、條例、章程以及學校根據上級指示精神擬定的規章制度管理學校的方法。國家的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師生員工具有約束力,大家都要遵守,否則就要收到制裁。學校管理者要樹立法制觀念,懂法、用法、以法治校。我國教育立法還不完善備,已經公布的與教育直接有關的法律文件如《中華人名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名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要認真學習和宣傳,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學校和師生的合法權益。《義務教育法》是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的重要法律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合發權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法律,學校管理者要學習。倘不認真學習,就可能觸犯法律而不自知。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現在學校、幼兒園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象還時有發生,要讓教職員知道,這是違法行為,不要以身試法。第16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占、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現在擾亂教學秩序,侵占、破壞學校場地、房屋和設備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要拿起法律武器,保護學校權益不受侵犯。
總之,和學校教育有關的法律條文,學校管理者要熟練掌握,并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和貫徹。
國家頒布的其他教育法令、條例、行為規范等,是管理學校的重要依據;學校根據上級文件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也是管理學校的重要手段。所謂學校的“法規方法”,就包括這些內容。過去我們不善于運用法規方法來管理學校,重人治而不重法治,這是和現代管理原則不相符合的。
運用法規方法管理學校,學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提高師生員工執法、守法的自覺性,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依法治校的要求。
三、經濟方法
經濟方法是運用經濟手段管理學校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工資、津貼、獎金、罰款等物質刺激的方式,對學校成員產生影響。經濟方法的實質,在于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過去我們在學校管理中,長期忽視教職工的物質利益,違背按勞分配原則,嚴重挫傷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以致形成“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局面。運用經濟方法管理學校,把勞動同報酬掛起鉤來,是改變“三個一樣”的有效方法。
運用經濟方法的目的,在于克服物質利益分配中的平均主要傾向,打破長期存在的“大鍋飯”現象,從而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建立和完善各種工作責任制,按照教職工的工作數量和質量,制定公平合理、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
采用經濟方法,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學校要有相應的辦學自主權。否則,在分配上拉不開距離,體現不了按勞分配原則,經濟方法也沒有多大意義。
采用經濟方法,不能引導教職工“一切向錢看”。。因此,要有一定的限度,要與精神鼓勵相結合,要提倡互助合作精神和全局觀念。
四、思想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用精神力量提高人們的意識,影響人們的情感和行為的一種管理手段。在這方面,過去我們有許多不少成功的經驗,也有過失敗的教訓。在改革開放時期,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進行深入的改革,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不同對象要有不同的方法。人們的經歷、志趣,各有不同;人的性格、個性特征,千差萬別。希圖用一種方法解決許多人的思想問題是不可能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它形象地說明了工作要看對象,方法要隨對象而異。
循循善誘,啟發自覺,耐心細致,是任何一種思想教育方法都應該體現的特點。思想教育是用真理教人折服,不是強迫別人服從。過去那種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粗暴做法,以改造者自居的做法,一定要拋棄。凡屬思想問題,只能用平等討論的方法、說服的方法、疏導的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去解決。不僅要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在行為上才能發生變化。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他如榜樣示范法、實踐鍛煉法、侵感陶冶法、評批表揚法、品德評價法等。
學校管理者在運用思想教育方法時,要平等待人,以身作則,切忌盛氣凌人。即使對方犯了嚴重錯誤,也不能侮辱人格。有時還要設身處地,富有同情心。因為群眾存在這樣那樣的思想問題,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甚至有難言之隱。只有設身處地,獲得對方的信任,使對方把思想疙瘩和盤托出,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思想教育方法不是萬能的,必須有其他方法配合,方能見效。
五、目標管理方法
目標管理,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企業管理制度和方法。所謂目標管理,是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確定總目標,把總目標轉化為部門目標和個人目標,管理者通過目標,對所屬部門和每個成員進行管理。通過對時間過程的管理和成就進行評估,促使各部門、每個成員自覺地朝著預定的目標努力工作,以實現整體目標。
學校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有效地實現某種預定的目標。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一定的規格,這就是學校的教育目標(或叫辦學目標),也應制定各項管理工作的目標(或叫管理目標)。目標管理的作用是,能鮮明地給學校各部門和個人指明奮斗方向,展現未來前景,從而激勵人們的斗志,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目標管理還能提供工作成效的具體目標,從而有利于提高學校管理效率。
運用目標管理理論和方法,首要一環是確立目標。從學校整體到部門,從部門到個人,都要有奮斗目標。學校教育目標是總目標,部門和個人的目標要為實現總目標服務。確立目標,要有科學依據,有科學預測,做到實事求是。既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過低,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其次,要對實現目標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要充分發揮教職工的智慧,促使教職工主動實現個人目標。第三,要多實現目標的情況進行評估,獎優罰劣,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更高水平的目標。
把目標管理理論引進學校管理,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現在有不少學校運用目標管理的方法了管理學校,并以取得比較顯著的成績。學校管理者可以結合本校的特點,試行這種制度和方法。
六、激勵方法
激勵方法是指激發人們的動機,鼓勵人們努力完成管理者教給的任務的一種方法。激勵方法是人員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管理對象有人、財、物、事、時間、信息等,人的管理是最主要的。企業部門,具體的管理對象有人員、資金、物資、時間和設備等。西方管理學家統計,企業管理者每天所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有98%是由人引起的,而不是有機器或計算機引起的。資金、物資、時間和設備的問題,也是由人引起的。因而得出結論說,幾乎所有錯誤都可以追溯到人所犯的錯誤。可見人的管理,是最主要的管理;管理中最大的問題,莫過于人員的問題。學校管理也是如此,人員管理是最主要的,學校管理者要把主要精力用來考慮如何把人員管理好。人員管理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
人員管理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激勵方法。激勵方法是我國教育方法的一種,如評選模范、表彰先進、獎勵優秀,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但激勵方法遠不止這些內容。西方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比我們更細致,他們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論”,是激勵理論的一種。他認為有兩種因素影響著人的行為動機。一類叫保健因素,屬外部因素,如工作環境、條件、人事關系、工資福利、安全保障等;另一類叫激勵因素,屬內部因素,如工作責任的大小、工作進展快慢、工作成就高低以及對工作成就的肯定等。這倆種因素都會影響人的行為動機,但其作用和效果不同。前者可以穩定職工情緒,使工作正常進行,罷工、鬧事之類的事不容易發生。它只能防病,不能治病,所以叫保健因素,也叫維持因素。而要提高人的士氣,激發人的行為動機,時工作躍上新臺階,,則要靠激勵因素,它是人的真正行為動機之源。我們一貫主張“以精神鼓勵為主,以物質鼓勵為輔”,也有類似含義。因此,學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不僅要改善教職工的工作條件,更重要的是對所屬成員要肯定成績,及時鼓勵,使他們感到有奔頭,從而樹立責任感、光榮感、成就感。
要使激勵方法取得成功,必須了解每一個人,掌握人們的行為規律,進兒影響和指導人的行為,讓人們做你想要做的事,這是管理藝術。人的行為是有規律的,目標實現后,又產生新的需要,動機支配行為,行為指向目標,目標實現后又產生新的需要、動機和行為,指向新的目標。你對所用的人要給予充分的信任,他的每一個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稱贊;凡做出出色成績者,要給予贊揚和賞識,以至于重獎。一個人的責任感、光榮感、成就感,就是在這樣不斷激勵中產生。
以上六種方法,是我國學校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其中有我國傳統的管理方法,也有從國外引進的管理方法,它們各有不同的特點。行政方法、法規方法和經濟方法,都具有強制性,要求人們應該做到什么;思想教育方法、激勵方法則強調精神力量,強調自覺性,促使人們自覺自愿去做。目標管理方法則是從實現目標去考慮,從全局考慮。既有實現目標的壓力,又強調主觀能動作用。但是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只有各種方法互相配合,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當教師的人都知道,課堂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講究教學方法。但是正如俗話所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教學方法要隨著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而靈活運用。學校管理活動也是如此,“管理有法,管無定法”。管理方法同樣也要隨著管理目的、管理內容、管理對象的不同而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