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過洋思中學的人都知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其獨特的辦學理念。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策略,著眼于每一位學生,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它是洋思實現“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最為重要的途徑。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先學,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
后教,也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
當堂訓練,則是在先學、后教之后,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難點的理解。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看似簡單的8個字,實際上蘊含的理念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洋思人認為,只有真正做到“不學不教,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誰更重要?是讓“學生走向教師”,還是讓“教師走向學生”?洋思人認為,答案應該是:以學定教,學情決定教情,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洋思中學在規定中明確要求,每周初,備課組組長帶領同年級中執教相同科目的教師集體備課。此時,教師們考慮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課時的教學方案時,主要確定學生的自學范圍、自學內容、自學方式、自學時間以及自學要求等。此外,學生自學時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設計怎樣的當堂檢測題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暴露自學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等等。可以說,教師備課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根據學生的“學”來組織進行的。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在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時候,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做到“從教師走向學生”。
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非常重要。人們習慣上認為,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學得越快、越好;教師帶領學生“鉆山洞”,總比學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實上,這樣做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教師成了“講師”、“話筒”,學生卻成了“聽眾”、“啞巴”。洋思人認為,其實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就能解決,教師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三四分鐘就大都能學會了。
到洋思中學聽過課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課堂上都是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交流,教師講得很少。教師一般講課都在10分鐘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達到35-40分鐘之多。理科如此,文科也是這樣。因此,有人誤以為洋思的課沒有“聽頭”。
其實,“教”也是有講究的。教什么?怎樣教?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少講、精講,只作點撥性的引導——這是洋思總結出來的教學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課堂,就會發現教師絕不就題講題,或只告訴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預防運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教的方式,都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補充;講錯了的,教師更正。這樣,教師講的時間就少了。
洋思人認為,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引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點撥。教師要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建構,最終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兵”教“兵”。在洋思中學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兵”教“兵”的動人景象。這是洋思人在“后教”這個環節上,通過長期實踐摸索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針對學生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練習中的錯誤,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
“兵”教“兵”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更多地體現在課后。洋思的學困生比較多,在課堂上,這些學習的“困難戶”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在課后都要進行單獨輔導。這樣一來,教師的負擔和壓力都比較大。而學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時都生活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這一點,開展了“一幫一”的活動,讓優秀生和后進生搭配坐在一起,結成幫扶對子。
“兵”教“兵”、“一幫一”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學優生的提高。學優生要想幫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識清晰地表述出來,本身就是一種提高。
在“做”中學。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是洋思課堂教學的又一特點。在洋思中學,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自學。但自學并不只是單純地看書,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這些活動中,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學生自學的過程,更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在沒有自學之前,知識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過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這些知識的感悟,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學習體驗各不相同,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也往往有所不同,學生在教師明確目標的引導下,通過各自的親歷體驗,對問題的解決能達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效果,這更是一種創新。
每節課都像考試一樣緊張。許多人到洋思聽課,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課教師講了幾分鐘,或者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基本上都是學生自學,卻沒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課堂上學生都學得特別緊張。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緊張,是洋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課堂上像考試那樣緊張地自主學習,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七能”:一能發現真實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二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識,提高質量。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想品質和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補差”。七能確保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
學生“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從上課考到下課。教師上課布置學習內容后,就讓學生讀書、看書。學生讀書、看書實際上等于看試卷;幾分鐘后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這是第一場考試;然后讓學生改錯,這是第二場考試;最后20分鐘做作業也是考試,作業本就是試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句也不講,將時間交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不講,并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讓學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適當的時候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洋思的課堂基本上都是在教師出示教學目標后先讓學生讀書、看書,讓學生從讀書、看書中領悟,然后再通過上黑板書寫和當堂作業來讓學生試著運用知識,每一步都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走。課堂看似平淡無奇,其實緊張無比,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對于這樣的課,學生課上感到特別緊張——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一點都不能松懈;課后感到特別快樂——學得快、學得好,有一種成就感。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真正緊張了,教師的教才會高效,學生的學才會高效。由此,緊張成了課堂教學高效的標志。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不能僅僅理解為一種教學模式,它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不僅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還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高效發展。正如洋思中學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樣,“播下了智慧和希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