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所講過的一句話:改變一所學校的面貌,只要三年的時間就夠了。
作為一所名校,它的運行有自身的邏輯和傳統,而且傳統的力量根深蒂固,要想偏離原有的軌道,做出一些新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但在北大附中,我們看到了這股強大的變革力量,看到了他們勇于挑戰自我的決心和勇氣。雖然這一新的變革才一年多的時間,但它所帶來的勃勃生機還是讓我們眼睛一亮。
07年年底我到北大附中考察學習的時候,學校的校長是非常儒雅、有著很高的學術水準和道德修養的康健先生,學校的校門好像還是過去的老校門。這次再來,康校長已經退休,由王錚校長接任,學校的大門也發生了變化,原來的校門被移到了校園的最后面和大門相對的位置,成了校友們寄托情思的地方。
當然,人和物的變化是簡單的,學校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改變才是深刻的、具有顛覆性的。王錚校長原來就是北大附中的副校長,2002年到深圳中學做校長期間,積極推進以“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真正的自主、主動、充分發展的教育模式”,“導師制、單元制、學科組、學長團、選課制、走課制”等為核心的高中課程教學變革在極大的爭議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驗,并取得了成功。康健校長退休之后,北大附中將王錚校長請了回來,讓他擔任學校的校長。北大附中的課程改革由此來開了序幕。
育人目標:
培養個性鮮明、充滿自信、敢于負責,具有思想力、領導力、創新力的杰出公民。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熱誠服務社會并在其中表現出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愛。
要達到這個目標,完成學生從班級人到學校人的轉變,就要從學生工作中給他們更大的發展空間,更深的成長體驗和更多的成功機會。基于這樣的理念,北大附中高一、高二取消了年級組和班主任,建立了單元自治的組織文化,突出學生成長中的社區化、歸屬感和傳承性;通過單元制、導師制和學長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輔導和培訓;學生活動在課程化的基礎上突出多樣性、選擇性和參與性,以達到民主自治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實現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責任方面,學校通過《學生手冊》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信息公開、規則透明,以利學生實現目標管理、自我設計,強調自主發展是北大附中教育的特質。學校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中讓學生逐步學會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主責任。最終達到“主動發展、共同成長、不斷超越”的目標。
課程建設:
北大附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逐步實施了以下的環節:一、學習研究課標:明確領域、模塊、必修、選修、學分制、校本課程等概念;二、開發利用資源:建設專業教室,實施小班化教學和走課制,改建圖書館和公共活動區;三、設計探索實踐:建設模塊課程,從起始課、過程性評價、教學設計、學分評定等環節落實課程標準;四、構建管理平臺:用組織化、信息化的方式提高管理的實效。重點放在學科團隊建設、網絡管理系統和教學互動平臺的構建。
學校的課程建設是整個學校科學發展的核心。課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基本的文化成果及學習活動方式組成的用以指導學校育人規劃和引導學生認識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體。課程的作用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以及對學校進行管理、評價提供標準。教師的教學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校園的設計和建設都應圍繞課程建設這個核心開展。
改革關鍵詞:
從單元制、走班制、導師制,到撰寫單元章程、創立社團、參加單元大會,一切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未知的,無論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適應著新的環境。北大附中的這次改革兩個關鍵詞很值得注意:一是制度、二是自主。
1.制度
北大附中的新《學生手冊》,一下子把附中的制度從原來的自由轉換成了嚴格。綠色通道、黃色警戒和紅色禁區三個板塊字數不多,大概兩三百字的樣子,卻把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細枝末節的小問題都涵蓋在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考勤刷卡,讓技術替代傳統的人力管理,為制度的執行、為過程性的評價提供了保障。
如果你不太了解這些制度,會讓人有一種戰戰兢兢的感覺。其實在所謂的警戒和禁區里,都是一些的的確確不該做的事情,而考勤制度的嚴格,則是為了不因為人情因素而引起學校管理的麻煩。不過有一點學生一定不敢掉以輕心,那就是新的制度里取消了補考,如果你某個模塊的知識沒有達到要求,對不起,只能在明年的同一時間段內重修了。
2.自主
在學習方面,不再有原來課代表催作業、老師來找你談話的情況了,如果老師規定讓課代表第一節課間把作業送到辦公室,那么如果你不自己交給課代表,那這次的作業就直接被記零分。同時,學校也取消了原來的晨練和周練,這就更需要同學們自覺學習、自覺發現問題并主動找老師去詢問。
在社交方面,實施了單元制并淡化班級概念之后,每個學生面對的集體不再是一個班的四十幾個人,而是整個單元的接近二百人。如果一個人帶著明顯的年級觀和班級觀去看待單元里的其他人,那么他的社交圈子將只剩下自己班里的幾個人。而如果一個人帶著熱愛單元里每個人的想法去和別人交往,他的朋友終將遍布全單元,甚至外單元。
在活動方面,學生自治會不再像原來的學生會,包攬所有活動的舉辦權,他們成為了一個發布消息、召集人才的機構,而單元里的每一位同學,才是切切實實擁有了舉辦活動、參與策劃的權利。
單元構成:
學校將整個年級都原來的12個班變成現在的6個單元。其中,前3個單元稱為“理科常規班”,第4單元為文科班,第5單元是競賽班,第6單元則由出國自主單元和國際部組成。6個單元對應4大教學體系,高一新生一入學可憑借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體系,并學習各個體系對應設置的課程。例如:選擇“自主和出國”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規劃時間,提前適應就讀國外大學的生活,高一將上語文、英語外教、數學等8門課。
四大教學體系分別是:1)理科常規體系,培養在高中階段選擇自然學科作為學習主要方向、并愿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此方向深入學習的學生。2)理科競賽體系,培養有志參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學科競賽、并有一定基礎且愿為此深入鉆研的學生。3)文科發展體系,培養在高中階段選擇人文學科作為學習主要方向,并愿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此方向深入學習的學生。4)自主出國體系,培養①準備在高中階段出國學習或高中畢業后進入外國高校繼續學習的學生;②自愿并有能力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安排高中學習課程的學生。
導師制度
實施走班制,打破了我們傳統上的“學生坐班,老師走班”制度,老師和教室是固定的,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化的課表到不同教室上課。北大附中推行這一改革,希望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自主選擇和自理能力,進而實現學生對自己的生涯規劃。
伴隨行政班級的弱化,耳熟能詳的“班主任”稱號也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導師制。即一個老師對十幾名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為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建議。導師制彌補了過去班主任模式的缺陷,人太多而老師難以應付的狀況會得到改善,更為重要的是,全員育人很自然地得到了落實。
北大附中取消學生必須穿校服的校規要求,也引發了各方的熱議。從實踐下來的情況看,校服改為自愿穿后,學生進校基本上仍穿著校服,“他們十分看重自己作為學校一員的榮譽感”。